国新办举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优良天数比率损失3.3个百分点,使得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了1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年。疫情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也比较大,举一个数据,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小幅上升3.6%,就是上升1微克/立方米,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所以说稳住了。PM2.5浓度稳在这个地方,现在是29微克/立方米,到年底如果不出现大范围的污染过程,预计就是30微克/立方米,就是稳住了。

  “稳中有进”的“进”在哪儿呢?全国三大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平均下来PM2.5浓度还是改善的。这种“稳中有进”给我们增强了信心,比年初预测的要好很多。之所以取得现在的局面,主要是今年以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各地方加大了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力度。年初,我们就认为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要靠更多的减排来冲抵它的影响。因为还没有到年底,整个数据还没有累积起来,比如说超低排放改造,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全国已累计完成4亿吨,其中,今年一年完成量就等于前面几年量的总和。山西省4.3米以下的焦炉今年已全部退出,总产能达到2300万吨,这个减排量是比较大的。山东省位于原“2+26”通道城市的所有长链条钢铁产能全部清零。还比如,我们正在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今年已经完成了200万户。交通结构调整方面,建成并开通了重点铁路专用线65条,全国铁路和水运货运量同比增长6%;新能源重卡共销售2.4万辆,同比增加36.9%。我们持续开展大气监督帮扶,开辟“线上+线下”两个战场,今年已累计检查企业3.8万家,精准打击突出涉气环境问题1.1万多个。通过上述措施,只要后面20天不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污染过程,稳中求进这个局面是可以说的,也为我们以后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了信心。谢谢!

  2023-12-11 16:03:17

图片

路透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路透社记者:

  我的问题有两方面,对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您已经提到了这三个重点区域,我想问将来国务院是否会对其他区域实行煤炭消费量减少的目标?另外,国务院是否会实行国家级的煤炭消费量减少的目标?谢谢。

  2023-12-11 16:08:51

  刘炳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90条规定,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任何新建、改建、扩建涉煤项目,必须实行煤炭的等量或者减量替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新建的涉煤项目必须实行煤炭的等量或减量替代,这样增量就已经稳住了,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措施都是对存量煤炭消费的用户或者企业进行压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要下降20%,汾渭平原要下降15%,对这些区域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是行之有效的一条措施,这是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的,要求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下降10%,长三角地区要下降5%,汾渭平原要实现负增长。至于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外的地区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没有明确的法律上的要求。谢谢。

  2023-12-11 16:09:05

图片

海报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海报新闻记者: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的空气质量已经实现了明显改善,现阶段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是否还能够得到公众的大力支持也是个关键问题,目前有部分公众存在一些误区,他们认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可能会影响经济,甚至会影响民生,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谢谢。

  2023-12-11 16:09:25

  刘炳江:

  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大家都渴望每天都享受清新的空气。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与空气污染息息相关,根据我国科研成果,“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因为空气质量的改善,提升我们国家人民的身体健康效益是非常明显的。治理大气污染充分体现我们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就意味着改善民生。应该说,正如你说的,前十年改善空气质量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支持,2013年制定“大气十条”的时候,人民群众都盼望着空气质量早日改善,把雾霾清除掉。

  其实你问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人说空气质量改善影响了经济发展,有一个数据,这十年我们国家的GDP翻了一番,但PM2.5下降了57%。空气质量改善是明显的,GDP增长也是很好的,所以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

  我们初步统计,因为大气污染治理全国直接间接拉动投资大约4万亿元,带动GDP增长5万亿元,这个数据是比较大的。而且因为改善空气质量,我们国家自主开发的很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促进环保装备制造、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而且增加了非农业就业300多万个。

  比如说钢铁行业,这十年,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粗钢产量增长25%的同时,企业数量减少了29%,平均规模提高了52%,目前全国已累计4亿多吨粗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钢铁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如果借用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的话说,在参观了许多中国钢铁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后,他说中国钢铁企业干净的程度已经是其他任何国家都达不到的水平,这在世界钢铁行业是比较震惊的一句话,大家可以现场去看。同时超低排放改造还拉动投资2000多亿元,这是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再比如清洁取暖,我们统计的数据,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完成了1500万户农村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开始改造的时候,电网还需要大规模投入,天然气管网几乎是零,储气能力基本没有,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短板迟早要补,因为解决大气污染,把这个短板给补上了,因为能源基础设施改造就拉动了2000多亿元投资,这种投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举这些例子都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生动写照,确确实实不存在影响经济的问题,反而是优化和促进了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3-12-11 16:09:48

图片

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台湾联合报记者:

  我们看到《行动计划》里提到要加强国际合作。近年来,大陆在持续整治空气污染的同时,因为东北季风等因素,雾霾不仅对大陆本土,也对亚洲邻近地区造成影响。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改善空气污染问题?谢谢。

  2023-12-11 16:15:30

  刘炳江:

  大气污染传输没有国界,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大气污染会跨越国境,进行国际甚至洲际传输。每个国家都是大气污染的受害者,每个国家都要从自身做起,降低大气污染排放,在降低大气污染排放过程中,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作出贡献。

  中国是大气污染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作出了贡献。除此之外,我国积极参与中日、中韩、中日韩、东北亚、东亚等各种双边与多边的环境合作,合作得比较好。从2019年以来,中韩开始实施“晴天计划”合作项目,双方已连续五年签署和实施《“晴天计划”项目清单及重点工作安排》,在大气环境政策、技术交流方面,每年都进行交流取得务实合作成果。中韩环境合作中心和中韩联合环境研究实验室启动,为双方大气污染治理合作搭建了平台。在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框架下,设立了空气政策对话会和沙尘暴联合研究工作组,为三方开展大气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平台,我们每年参加这个会议。据我所知,韩国已经开始借鉴我国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做法。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继续做好自身减排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把我们的工作经验更多地介绍给大家,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2023-12-11 16:15:49

图片

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比以往更加突出交通绿色、低碳转型,请问《行动计划》在发展绿色运输体系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2023-12-11 16:35:54

  刘炳江:

  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你抓到了亮点。我们坦率地讲,从2013年“大气十条”,到2018年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我们一直在交通领域寻找好的方法来治理。因为现在看,在煤治理比较有成效的同时,越来越感觉到移动源的污染显得更加突出,我们每次雾霾都能监测到,氮氧化物是拉动PM2.5快速上升的主要因子,环境保护部每年发布的年报显示,氮氧化物的排放,移动源是主要的贡献者。

  如果看本次行动计划,交通源的措施,相比于“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里面的数据量化指标很多,原来是点上找经验、开辟新路径,现在到了全面治理的时期。此前八年运输结构调整卓有成效,2017年以天津港停止接收公路运煤为标志,随后所有港口停止了重卡运煤,开辟了我们国家“公转铁”的新工作,铁路运输量从那年开始连续六年增长。我们国家的铁路运输货运量接近50亿吨,相比接近10%,发达国家差不多是40%,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零排放移动源推广有进展。大家可以看到,城市里面公交车越来越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从2013年到2022年,全国70万辆公交车新能源车占比已经从20%到接近80%了,城市里的垃圾清运车很多都已经开始绿色化。现在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开展钢铁企业超低排放过程中,要求清洁运输,氢能重卡、电动重卡从零到现在每年几万辆,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新能源重卡的应用场景,这个确实出现了突破。

  机动车的清洁化水平也有了大的提高。前八年,我们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与世界接轨,淘汰了大约4000万辆老旧汽车,非道路机械开展了专项行动,机动车排放召回累计19起,涉及17家企业,召回车辆325万辆。这是为了环保实实在在干的事。

  非道路移动机械电动化有突破。电动叉车销售量占了60%,3吨以下94%都是电动产品。其他的像机场、港口码头非道路机械电动化都在大规模推进。

  现在PM2.5里面硝酸盐占比还是挺高的,是第一大要素,所以现在出台这个计划里面,交通领域的低碳绿色转型着墨最多、量化指标也是最多,措施也是最细最具体的一个章节,我们认为后续几年可能就是很大的一个机遇。其中有几件事:

  第一,货运结构调整更加聚焦关键领域。一是煤炭领域,强化了煤炭主产区煤炭和焦炭中长距离运输要求,铁路运输比例要力争达到90%,这是很大的一个数。同时探索将清洁运输作为煤炭等行业项目审核和监管重点,实现煤炭清洁运输“上游监管”。二是重点行业领域,扩展铁路专用线建设范围,明确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储煤基地以及煤矿、钢铁、火电、有色、焦化、煤化工等行业建设要求。三是港口领域,在重点区域港口基础上,增加粤港澳大湾区沿海主要港口铁矿石、焦炭清洁运输比例要求,力争达到80%。

  第二,机动车清洁发展更加强调新能源化。抓好公共领域的车辆和重型货车两个重点,促进清洁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公共领域要求重点区域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中重型货车,特别是我刚才讲的几个行业,提出了发展零排放货车车队的要求。

  第三,非道路移动化更加强化综合治理,新能源替代和老旧淘汰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可操作可实现。

  第四,成品油质量更加突出全链条监管。成品油质量监管要抓好六个环节,形成一种机制,要求有关部门对油品的进口、生产、仓储、销售、运输、使用“六个环节”全环节监管,使质量得到保证,坚决打击将非标油作为发动机燃料销售行为。我们也会加大执法力度。

  我们下一步就看怎么抓好,一件事一件事、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分解抓好。谢谢。

  2023-12-11 16:36:07

图片

红星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红星新闻记者:

  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指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之一是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请问,目前清洁取暖工作进展如何?面临采暖成本上涨压力,如何促进长期稳定运行?下一步有哪些具体安排?谢谢。

  2023-12-11 16:37:25

  刘炳江:

  清洁取暖工作开展这么多年,尤其是农村散煤治理问题,确实是开创性工作,是难点问题,也是每年大家会问的一个问题。清洁取暖从一开始设想到工作展开,到了今天这个规模,截至去年底,农村已经完成3700万户改造,今年再增加200多万户,估计是3900多万户了,世界上从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工程,说是环保工程,其实也是民生工程。现在已将88个城市纳入到中央财政支持清洁取暖范围,中央财政每年都增加资金,今年达到330亿元了,清洁取暖累计专项资金占了一半,为1008.8亿元,减少煤炭消费量7000多万吨,二氧化碳减排1亿多吨,人民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取暖的时代,这也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农村用能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你说现在成本有所提高,怎么稳住,这确实是当前一个问题。我们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每年用财政资金给予农村清洁取暖运营补贴,国家、省、市都要进行补贴,总体来说,补贴后用电、用气成本原则上不高过用煤成本。自2020年起,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中已经安排了清洁取暖补贴。二是气价和电价优惠问题。城市居民用气有国家补贴,现在农村清洁取暖也同样有补贴,给农村的气价比较优惠,但现在有些地方落实得不是很好。电价也有峰谷电价,峰谷电价用得不错,到晚上要储能,白天把热再放出来,所以价格是比较低的。原来大家反映谷电时间比较短,现在时间也拓展了。三是清洁能源供应保障问题。这是我们每年工作重点,协调有关部门保证天然气、电供应。四是监督帮扶。生态环境部每年对农村新增的清洁取暖户进行检查,合同是不是签订了,能不能得到保障;对已稳定开展清洁取暖的农户,发现问题就及时与地方政府协调沟通,尽快解决问题。

  现在清洁取暖工作重心已经由原来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重为主转到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上。我们现在正在做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一是切实抓好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巩固清洁取暖成果,不断完善清洁取暖长效机制,确保运行有人管、支持政策有延续、供暖安全有保障、散煤不复烧;二是有序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正在开展清洁取暖的地区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暂时未开展改造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三是在改造过程中坚持一贯的原则,将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放在首位,坚持以气定改、以供定需,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新改造尚不具备安全稳定通气条件的,尚未经过一年实际运行检验的,不得拆除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多样化清洁取暖方式,为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奠定基础。

  在各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持续将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做好,将群众安全清洁、温暖过冬的需求落到实处。谢谢。

  2023-12-11 16:38:48

图片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

  改善空气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需要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特别是强化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请问《计划》在统筹各方面合力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2023-12-11 17:06:17

  刘炳江:

  应该说,我们空气质量改善有今天的成果,人民群众都有感受,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是典范。实事求是地说,每次20多个部委会签文件,大家很快就能会签下来,本身就说明了对工作的支持。这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大家齐心协力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各部门的配合是非常有成效的,利用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这是个“组合拳”,打得非常成功、有效。经过十年的努力,“同呼吸、共奋斗”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在最新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这一“组合拳”仍然保留、继续加强。

  一是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过去十年来,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连年增长,累计下达了2000多亿元,尤其是有力撬动了农村清洁取暖这块最难啃的骨头,财政部运用竞争性评审这个创新的方法,没有这笔资金撬不动它。同时进一步加大相关领域的信贷融资支持力度,推广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规模是比较大的。

  二是发挥价格政策。脱硫、脱硝、除尘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政策的实施,推动我们国家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燃煤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和天然气水平一样高。另外,刚刚我也提到,清洁取暖电价、天然气价格,都给予优惠。对港口岸电设施也是有优惠的,现在正在完善铁路运价灵活调整机制,“公转铁”以后,铁路运输价格也要有所优惠。

  三是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国家每年两百多亿元的环境保护税收,80%多来自大气领域。如果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了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目前的环境保护税主要针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下一步,将继续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完善环境保护税征收体系,加快把VOCs纳入征收范围,发挥税收激励约束作用,多排多缴,少排少缴,调动企业VOCs治理积极性。

  四是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重点行业能耗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有明确规定,下一步将继续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研究修订相关法律,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研究工作。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科技支撑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科技工作者正在攻关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已经有很好的势头了,在复合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传输机理、污染物精准溯源、智慧监管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所以,这个“组合拳”前十年应用得非常成功,后面还会继续发挥它的效力,把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好。谢谢。

  2023-12-11 17:06:31

图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提问(刘健 摄)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计划》将如何保障乡村的空气质量持续美好?谢谢。

  2023-12-11 17:09:09

  刘炳江:

  谢谢。空气质量改善是一视同仁的,现在农村确实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如污染下乡问题,明确要求严格项目审批,严防污染下乡;省界两侧20公里内的涉气重点行业新建项目,需要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对农村地区我们也在做一些工作,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比如农村散煤治理,现在已经比较成功了,这直接解决了农村居民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时代,室外有污染,室内也有污染,如果用散煤做饭,室内PM2.5浓度都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了,通过散煤治理,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室外的污染问题还有几方面: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散煤使用,比如烤烟、蘑菇种植、粮食加工等,这些都是没有任何措施的散煤直接燃烧,所以我们明确规定都要开展治理。现在已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像河南的烤烟“煤改电”非常成功,产品质量提高了,原来污染直接排放的问题也解决掉了。下一步,推进农村种植业、养殖业,还有农产品加工业等涉及到的散煤、小锅炉、小窑炉,尽可能用电替代。

  第二,还有农村养殖业的大气氨排放问题,这次是首次提出来的。PM2.5里的硫酸盐、硝酸盐、一次颗粒物、VOCs很清楚了。铵盐主要来源,除了氮肥施用过程中释放的氨,还有畜禽养殖业中排放的氨。《行动计划》在饲料结构调整和氮肥施用技术优化等方面都有部署,提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气氨排放总量要下降5%,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政策,推动开展试点工作。

  第三,还有每到粮食播种、收割时节,高排放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排放标准低,大部分没有治理设施,是我们污染治理的一个短板。农村污染还有其他的,如秸秆焚烧等。农村空气污染问题,有传输的问题,但更有本身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农村在大家心目中都是空气清新、江山如画的美景,希望大家携手一道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谢谢!

  2023-12-11 17:09:22

  谢应君:

  今天的政策例行吹风会就到这里。谢谢刘炳江先生,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2023-12-11 17:10:30

图片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现场(刘健 摄)

来源:国新网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