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街道:昔日“三无村”今朝“美如画”

“我们勤劳致富的双手,改变了昔日贫穷的模样,告别了破旧的茅草屋,住上了明亮的楼房,幼有所教,老有所养……”一首村歌,唱出了滨海街道黄石坎村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谁能想到,如今“美如画”的黄石坎村,30年前曾是一个“脏乱差”的村庄,房屋破旧、配套缺失,道路也是坑坑洼洼,村民生活极为不便。近年来,黄石坎村通过排污治污、垃圾分类、厕所改造、发展乡村旅游业等多种举措,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通过建设厂房、吸引企业入驻,走出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19年,黄石坎村成功获评青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如今的黄石坎村,村美民富产业兴,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打好整治组合拳,乡村蝶变展新颜

“说起过去的黄石坎,只能用‘惨淡’二字形容。”黄石坎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逄宗校当了30年的村支书,回忆起村子曾经的样貌,他感慨万千。他把曾经黄石坎村的情况总结为“三无”村:无资金、无产业、无底蕴。

1994年,逄宗校刚到黄石坎村村委会工作时,村集体不但没有一分钱积蓄,还有许多陈欠。村容更是“脏乱差”,私搭乱建很多。“一个村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是否干净整洁。”对于村庄发展,逄宗校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村的改变,就是从村容整治开始的。”

2006年以来,逄宗校带着村委会成员对全村进行了规划,通过自筹资金、争取政策支持,对村民房屋以及村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在全村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家家行动、户户受益”的良好氛围;

村庄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出行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窘境;

全村开通燃气,成为滨海街道首个开通燃气的村庄;

安装节能路灯,实施“文明一条街”美化提升工程;

建设垃圾分类小屋,增设专职保洁人员,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定期开展“清洁家庭”评比活动,实行人居环境“红黑榜”制度,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黄石坎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彻底改观。如今,行走在村里,宽敞洁净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房屋、郁郁葱葱的树木、生动形象的彩色墙绘……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这些年,我们村越来越干净了,家家户户都告别了旱厕,全部改造成了卫生厕所,村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说起村庄的环境变化,村民李德生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交通安全进乡村,主题公园引客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吗?”

“我知道!是‘禁止停车’!”

……

近日,在位于村东侧的交通安全主题公园里,一场以“文明交通 你我同行——全国交通安全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村民围观。

现场,交警向村民讲解“一盔一带”的重要性,以及酒驾、无证驾驶、超员超载等违法行为的危害,并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各种交通安全小知识。

“今年,我们对村庄原有的休闲广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了新区首个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公园,现在成了周边学校师生和村民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户外课堂。”逄宗校说,因村庄紧靠204国道,往来车辆较多,建设交通安全主题公园的初衷,就是希望村民在这里休闲娱乐的同时,“沉浸式”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提升广大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出行意识。

与主题公园同时落成的,还有一处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于一体的交通安全体验基地,涵盖防灾减灾、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内容。在这里,村民可以体验模拟驾驶、VR乘车等项目,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牢记交通安全知识。

另外,全村的白墙也都绘上了生动活泼的交通安全宣传漫画,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抬头就能学到交通安全知识,如此耳濡目染,不认真遵守交通规则都难!”村民王连荣说道。

集体收入过百万,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庄环境越来越好,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企业项目的频频落子。

“2003年的时候,村里盖了一些厂房和楼房,虽然紧挨着204国道,交通便利,但这些房子就是租不出去。”逄宗校回忆说,“当时有个来投资的客商直接拒绝合作,说村里那么窄的土路,车都进不来,怎么能有买卖。”

后来,村里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硬化了道路,也清理出了100亩闲置土地用来建设新厂房,慢慢地吸引了五六家企业入驻,有做木器的、有做瓷器的、还有做纸箱的,不仅实现了集体增收,还解决了村里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我们引进的珠山达丽工艺有限公司以生产婴幼儿产品为主,仅这一家企业就解决了村里40余名妇女的就业问题。”逄宗校说,村庄集体经济年收入已从2004年的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超百万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仅靠租赁是不够的,为此,村里决定在青山绿水间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保证村集体经济“活水长流”。

黄石坎村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东临大珠山,整个村庄绿荫环绕。村内有两座相邻的水库,形成了独特的“一村双湖”景观。“我们对景观区主要道路进行规划,同时结合地形,修建环湖小径和下山步道,方便游人通行,形成村庄、山水游览环线。”逄宗校说,旅游度假产业兴旺了,村民的腰包自然也就鼓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此,村庄投资120余万元,建设了总面积56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办公服务区、文化活动区、健身娱乐区等多个功能区。同时,以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成立了警务、医疗、文化、环境卫生等专职服务队,保障辖区和谐稳定。

“现在集体收入多了,村民有了盼头,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提升了,我们开展工作也有了底气。”提及村里的发展,逄宗校的言语中充满了自信,“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百姓的日子一定能越过越红火。”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