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农科院桃砧木优良品种选育助力我国桃产业“本固枝荣”


中国是桃的起源地,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子自古至今都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美满和长寿。

目前,我国的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桃产业是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经济支柱,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农业科研人员为桃树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服务“三农”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以来,青岛市农科院姜林研究员带领团队选育的3个桃砧木品种“华砧1号”“华砧3号”“华砧5号”相继申请了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登记。作为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唯一的桃砧木评价与改良岗位科学家,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默默耕耘了12年。

桃树砧木是桃树生产的基础,是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国广泛采用的桃砧木为山桃和毛桃等实生砧木,随着产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如树体高大、整齐性差、不耐水涝盐碱等,严重制约着产业的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发展。姜林团队2010年以来致力于优良砧木选育,通过搜集、筛选全国22家科研单位的56个桃砧木资源后,相继开展了中间砧亲和性试验、耐涝试验、无性繁育(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和压条)试验、自根砧试验等,并通过抗性机理研究,最终确定樱桃李为桃砧木的最佳育种方向。

在青岛、烟台、泰安等山东地区以及甘肃、湖北、江苏、浙江、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进行的区域试验显示,用“华砧1号”“华砧3号”“华砧5号”嫁接的桃树成活率高,生长发育整齐一致,比对照品种矮化一半以上,树体小,通风透光好,且能提前1年结果,喷药、割草、施肥、修剪、采摘等人工成本减少50%以上,每亩节约各种费用2500元以上。

由姜林团队主办的全国性会议“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青岛观摩会”2023年6月份在青岛农科院桃砧木育种试验基地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市科研院所、农业大学的30位专家参观了樱桃李桃砧木嫁接品种后的生长情况和对照试验,了解了育种研究方法、过程和樱桃李砧木的特点、优势。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姜全研究员对姜林团队的砧木选育研究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樱桃李桃砧木矮化效果明显,耐涝性强,北方、西南、西北产区的各试验站都要建立示范园,尽快进行示范推广。”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接下来,姜林团队将继续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务实笃行的科学精神,做好耐盐碱桃砧木的选育和推广工作,扩大桃树种植范围,促进我国桃产业的升级换代与创新发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