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精准高效——聊城高新区顾官屯镇建设新村“五事”工作
聊城高新区顾官屯镇建设新村位于高新区城区东5公里,由索集村、章凌村、扒刘村3个村优化融合而来,共有村民735户、2480人,党员56人。建设新村及周边3个行政村于2020年启动征地拆迁工作,2022年完成回迁安置。建设新村征地拆迁工作启动以来涉及大量土地征用、农户拆迁,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仅2020年,建设新村信访量高达128件。这些矛盾和冲突如不能及时协调和化解,不仅将迟滞城乡一体化整体进程,而且极易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建设新村按照“遇事与群众商议、决策让群众参与、工作由群众监督、政策听群众评价”的原则,下大力开展议事协商工作,明确协商主体、细化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落实协商成果,形成了“说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的“五事”工作法,叫响了“有事好商量”口号,开辟了“群英会”议事协商形式,全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拓宽渠道,听群众“说事”。将议事协商工作作为民情窗口,打造“民意会客厅、网格情报员、楼栋意见箱、线上传声筒”四条渠道,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常态化问计于民工作机制。同时,将老党员、村干部、乡贤、网格员等群众基础好、基层工作情况熟、参与热情高的48名人员组成议事协商“群英”人才库,下沉到74个楼栋中,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基层治理事项,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并通过设立群众“心愿墙”、征集群众“微心愿”、开通民情微信群等方式,听民意、知民情,掌握群众所需所盼,解决群众困难诉求324件。
畅通机制,帮群众“理事”。为确保议事协商事项不走样、不跑题,建设新村拟定了《“有事好商量”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有事好商量”议事协商工作机制》,界定了协商范围,确定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闭环协商管理程序,并按照小切口、受关注、能落实的原则,聚焦群众身边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制定了“急”“难”“愁”“盼”四类协商办理清单,切实让群众“急难愁盼”变“满意清单”。
搭建平台,让群众“议事”。建设新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居民协商议事“群英会”平台,召集“群英人才库”成员,按照“有事好商量”议事协商工作机制,召开“群英会”议事协商。同时,丰富座谈协商、论证协商、恳谈协商、民主决定“四种形式”,做到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跟村民“串门式”谈心,尤其在化解矛盾纠纷、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彰显。2020年来,建设新村通过“群英会”确定协商事项71件,现已妥善办结69件,集聚了多方力量,贯穿众多领域,方法活、韧劲强,成为化解矛盾、民主决策、凝聚共识的利器,是“枫桥经验”在建设新村的具体实践。
凝聚合力,为群众“办事”。充分挖掘整合周边单位、行业领域、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优势资源,多方联合、上下协同,将各类要素资源进行链接,为及时有效地解决村民反应大、呼声高、最迫切的难事提供了最大化的聚合效能。创新提出“加速办、必须办、尝试办、持续办”的“四办”法,实实在在地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在“加速办”上,3天内全面完成安置区西侧80米防护栏的更换安装,半天内修补了安置区门口近100平方米破损路面;在“必须办”上,第一时间在安置区广场修建了2处体育健身器材、规划设计了1处老年人幸福食堂;在“尝试办”上,与物业公司就回迁区绿化问题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规范共识,重新规划了绿化景观;在“持续办”上,委托社会组织精准服务“一老一小”“一病一残”“一孤一留守”人员。真正做到区域共建、资源共享、难事共办。
落实监督,邀群众“评事”。在党组织引领下,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通过采取电话回访、实地验收、满意度测评等方式,不定期对“群英会”服务质效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即时、定期、专项等反馈形式跟踪问效。对于涉及群体性利益的事项,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及涉事利益方进行评议,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