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费县:创新实践“雁巢工作法”聚力打造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新引擎

临沂市费县:创新实践“雁巢工作法” 聚力打造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3-10-27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近年来,临沂市费县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持续深化实施归雁工程,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关键环节,探索形成了以筑雁巢、固雁巢、暖雁巢为载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雁巢工作法,有力提升了归雁创业创富工作质效。截至目前,费县成立归雁人才返乡创业服务站5处,摸底入库归雁人才176人,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动能。

一、筑雁巢 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精心设计归雁巢。设立归雁工程办公室,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商制度,形成主管部门牵头抓总、配合部门抓推进、乡镇村居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出台《费县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归雁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归雁人才培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招引政策,积极为回乡创业的归雁人才提供支持,带动更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农村,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动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物流网点、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今年实施15类、342个基础设施项目,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细心建立归雁库。以村居(社区)为单位,建立在外归雁储备人才信息采集常态化机制,把有回乡创业意愿的在外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纳入县乡两级归雁储备人才信息库。截至目前,累计摸底入库176归雁人才,其中返乡农民工155人、高校毕业生13人、退役士兵5人、在外成功人士3人。

诚心诚意引雁归。积极开展三送三访活动,利用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节点,采取个别走访、集中座谈、电话联系等方式,面对面沟通、点对点联系,为在外人才送政策上门、送节日问候、送人才需求。经常请进来,通过企业对接洽谈会、人才恳谈会、在外人才家乡行等活动,邀请在外人才感受家乡变化,共谋发展前景。精准走出去,到在外人才聚集度高的城市,通过举办政策宣讲、项目推介、人才对接等活动,全力做好人才回引工作。中秋国庆来临之际,通过召开在外人才座谈会、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为180名在外人才提供政策上门和节日问候。举办归雁人才专题招聘活动,累计吸引100余家企业,提供了213个就业岗位、招聘人数达8960人,达成用工意向2155人次。

二、固雁巢  打造引才育才“孵化器”

搭建育才平台。建设费县归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处,市级专家服务基地1处,临沂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1个,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青岛建立费县归雁人才返乡创业服务站5处,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归雁人才引育平台载体,为归雁人才提供健全优质的成长环境。

开展技能培训。坚持分类施教,深入调研返乡人员培训需求和创业意向,科学编制归雁培训计划。对有就业意向的,统筹用好县内培训资源,设立种植、养殖、传统手工等技能培训班,提升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向的,从由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创业导师库中,选取对口创业导师,为其提供一对一创业辅导。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村公益性培训4238人,农业种植人员培训600人,创业指导110人次。

强化示范引领。举办全县归雁工程现场推进会议,评选归雁工程优秀企业10家,2023年度优秀归雁人才10人。1人入选全市归雁工程宣讲团成员。3名归雁人才代表的典型事迹,通过临沂电视台和临沂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组织参加归雁兴临返乡创业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累计在《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媒体发布归雁人才宣传稿件20余篇,营造了浓厚的归雁齐飞氛围。

三、暖雁巢  打造引才留才“新高地”

费县把提升人才发展软环境作为硬支撑,努力以最优的环境集聚人才、最大的诚意留住人才,打造既暖心又爽心的拴心留人环境,让人才拥有获得感、幸福感。

真金白银助创业。出台1+N人才新政,对有创业意愿的归雁人才,个人创业的、合伙创业的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6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成功创办小微企业的最高给予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和1.2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今年以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50万元,发放双创补贴12万元。

周到服务暖人心。对归雁人才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在就业创业、融资服务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集成供给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归雁人才安心工作、放心创业。同步落实安居购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旅游购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归雁人才给予每人每月最高3000元的人才津贴,补贴期最长3年。2023年发放青年人才津贴208410万元。

选树典型强激励。深入挖掘归雁人才创业创富的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大张旗鼓的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宣传,激发归雁人才荣誉感,营造返乡光荣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推荐归雁人才参与各级荣誉评选,全县累计获评齐鲁首席技师3人、临沂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沂蒙首席技师19名,评选费县首席技师36人。

来源:山东人社杂志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