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区大力实施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程,社会办养老机构5年来增长近10倍,原《长寿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5-2025)》已不能满足当前及后期发展需要,根据《长寿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的通知》(长寿府办发〔2021〕41号)文件精神,结合生命科学城建设需要,我局牵头草拟了《长寿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2-2035)》(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二、主要目标
《专项规划》为引导性和预测性规划,主要目的是将现有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全区国土空间确定,科学谋划未来一定时期内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用地需求,为新增养老设施提供政策支撑及规划指引,提高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有效保障多元化、差异化、便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为两地一城建设贡献养老服务领域力量。
三、主要内容
《专项规划》共分为十三个章节,包括规划总则、背景条件分析、养老市场分析、相关案例分析、商办养老设施规划评估、发展战略、养老服务设施规模预测、布局规划、重点任务、养老设施空间用地情况及维护建议、保障措施、弹性管控及评估机制、近期建设实施计划。其中以下几个方面需重点说明。
(一)关于现状养老设施情况说明
1.机构养老。
全区养老机构合计38处,占地面积89798.36平方米,建筑面积60782.55平方米,总床位2748张。
2.社区养老。
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合计261处,占地面积36727平方米,建筑面积38629平方米,总床位1299张。
(二)关于现状养老设施问题的说明
1.现状机构床位基本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普惠型、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缺口较大。
2.现状养老设施不齐全,如无区级老年养护院、街镇养老服务中心未全覆盖。
3.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互助养老点选址不合理,建筑未专设,无运营经费,正常运营率低且维护较差。
4.养老设施普遍较差、档次不高,交通不方便。
5.配套设施不齐全,有些缺少电梯、坡道等,护理不方便,部分设施还存在安全隐患。
(三)关于养老服务设施规模预测的说明
预测至2035年全区老年人口为28.35万,机构床位需求量为9921床,床位总缺口为6606床,其中兜底型床位缺口为350床。
(四)关于规划布局的说明
1.规划目标
到2025年,大力推进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养老服务保障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扩大,基本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方便可及、服务专业、功能复合、覆盖城乡、层次多元的养老服务设施格局。
到2035年,全面形成与长寿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更新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优化基本养老服务内涵,打造高品质、有尊严的养老服务设施,全面建成老年友好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用地布局原则
(1)结合未来中国长寿城发展格局与“3113”项目布局、综合考虑各街镇述求,全区统筹,保证养老设施人均用地不低于0.2平方米。
(2)应选址在工程地质条件稳定、不受洪涝灾害威胁、日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段。
(3)应选址在居住人口集中、交通便捷、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的地段,主要出入口不宜开向城市主干道。远离污染源、噪声源及危险品生产储运设施等用地,避开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地灾隐患点等限制性要素。
(4)城区养老机构尽量考虑在城镇开发边界内选址,镇村养老机构建议结合自身自然资源情况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或者资源良好地段选址。长寿湖镇、万顺镇等资源良好街镇,应依托明月山等优良山水生态资源,发展旅居养老、森林养老等项目,填补高品质养老机构的空白,推动不同层次养老机构互补发展。
(5)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考虑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设施服务统筹建设或邻近布局,促进医养结合发展。
(6)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如废弃公共服务设施、闲置国有土地。
3.布局方案
(1)机构养老。至2035年,规划布局机构养老设施共75处,机构养老床位共12058张,占地面积共67.7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共54.95万平方米。其中:养老院40处,合计床位7546床;医养结合中心8处,合计床位2421床;养护院2处,均为新增,合计床位520床;老年公寓6处,合计床位356床;街道(镇)福利院/敬老院19处,合计床位1175床。
(2)社区养老。优化现有五保家园、幸福院以及村公共服务中心,提升村级互助点服务能级。其中:老年大学1处,街镇养老服务中心(含机构职能)20处,社区养老服务站113处,村级互助点221处。
4.重点任务
(1)落实保障相关政策
将“3113”康养项目纳入本次专项规划,大力推进项目实施,加快建设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
(2)强化兜底供养有保障
预测规划期末兜底保障老年人人数与现状基本持平,其中集中供养需求1525床,需规划新增兜底养老床位350床;具体床位分配根据各镇实际情况结合街镇诉求,在现状特困老年人口较多但兜底保障床位较少的镇各增加50床兜底床位。通过公办机构兜底和政府购买服务两种方式,优先确保失能特困老人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再逐步满足有意愿的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需求。
(3)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养老设施布局时考虑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等医疗设施服务结合或邻近布局,扩大医养结合床位供给。
(4)加速农文旅和康养项目深入融合发展
探索建设融合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特色医疗、养生度假等特色鲜明的农文旅相结合的养老基地,发展“候鸟式”“度假式”“生态休闲式”等多种养老模式,发展旅居养老、康养旅游、文化研学、纪念怀旧、红色资源、乡村养老等新旅游业态。
(5)全面加强社区级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按照“街道、乡镇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建养老服务站,村建互助养老点”要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突破地域限制,本次规划街道、镇养老服务中心20处;社区养老服务站规划113处,按照规划人口每0.5-1.2万人配置1处并参考300米服务半径布局,保证每个社区至少配置1处;村级互助养老点221处,保证全区每个行政村1处。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