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北区“5V”管理助力学校食堂提质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学校食堂管理升级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青岛市市北区以系统化思维和全域化视角首创“5V”管理模式,确立“微标准、微队伍、微品牌、微实事、微保障”五大行动体系,将各级学校食堂管理的规范标准细化到点位,突出“标准范儿、精致范儿和情趣范儿”,切实筑牢学校食品安全屏障。

一、“13+N”赋能“微标准”提升食堂管理效能

一是立足规范提炼标准。确立以“13+N”为依据的“微标准”行动,“13”即省教育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学校食堂管理规范13条》,“N”即学校食堂常态化管理中生成性问题,设计首推兼具“要领+示范”双重效能的“微标准卡”,张贴于操作间,制作成口袋书、电子杂志、“微标准”挑战棋等,以“小而趣、巧而新”为载体渗透规范标准提升食堂管理效能。二是立足应用领悟标准。通过“校长领学、食品安全总监跟学、食品安全员带学、食堂从业人员深学”让“微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用到食堂原料采购、加工制作、供餐留样和清洁消毒等工作中,在以上率下、全员覆盖、专题辅导、实践操练中形成行为自觉强化标准领悟。三是立足生成优化标准。食堂精致化管理走深走实,需要经历从确立标准、应用标准到修订标准、优化标准的过程,立足实际梳理食堂常态化管理中生成性问题,进行标准归类、提炼宣贯、应用反馈,实现标准的深度修订和持续优化,在深耕标准中形成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认知。

二、“三层互融”赋能“微队伍”提升食堂人文品质

一是强化部门联动机制。聚焦中小学校(配餐)食堂管理点题整治,区纪委全程监督,区教体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三部门定期互通信息、协商议事,形成食堂(配餐)管理“点题整治”市北模式。二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抓好食品安全员“日管控”、食品安全总监“周排查”、校(园)长“月调度”的“三级微队伍”和“三项重点事”,抓实记录、报告、纪要“三本工作账”,实现对每餐、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学期自查整改的闭环管理,融“励志鞭策”“品质升级”“全员育人”“献计献策”等教育智慧开展“沉浸式陪餐”,让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更有温度、更具内涵。三是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实施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一证一报告”双审制,细化岗前检查流程,落实体温检测、着装规范、手部清洁、无有碍食品安全病症,保障食堂从业人员健康上岗。

三、“文化引领”赋能“微品牌”打造食堂智慧实力

一是建设食育体验空间。致力于学生营养健康,立足学校教育文脉和资源优势创立食育文化品牌,依托营养健康互动长廊、博雅玄关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育爱播客小剧场等打造趣味性、互动性食育文化体验空间,形成一个个富有代表性的食育文化品牌案例。二是打造美食课堂。突出“爱粮节粮”主题,以五颜六色的谷物充当颜料,构成栩栩如生的画作;突出“四季里的美味”主题,师生、员工争当小主播,原创《光盘行动拍手谣》,让“四季里的美味”生动起来,让“山海味道”艺术主题餐厅美誉度高起来。三是创意实践活动。通过“食趣”“食礼”“食论”三部曲,开展课题研究,组织营养健康辩论赛、新菜品鉴会等创意实践活动,实现文化与创意、课程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彰显出学校食育教育的智慧实力。

四、“点线面思维”赋能“微实事”提高社会满意度

一是深度探究热点梳理“点”上问题清单。遵循“答得准、办得实”的原则,找准问题焦点,满足个性需求,采取有效策略,激发为民服务新动能。二是系统分类整理形成“线”上任务清单。按照事项、时限、技术等分类原则,真正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探索出“一部电话、一个按键、暖心直达”的食堂“微实事”服务路径。三是总结提炼归因抓好“面”上制度清单。修订优化工作机制,将问题清单转化成满意清单,让食堂管理中的“微实事”更加顺民心、解民情、合民意,在润物细无声中转化成“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成果。

五、“平台生态圈”赋能“微保障”强化食堂综合监管

一是建设“学生午餐收费智能化管理平台”。搭建起互融互促、便捷高效的“智能收费”新场景和管理生态圈。二是建设“市北区学校大宗食品采购监管平台”。实现对学校大宗食品采购全过程监督管理,为区域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构建全覆盖、全环节、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全层级“六全智慧化监管”,打造食堂智慧化监管平台综合体。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