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23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以来,市南区持续推动宣传教育向基层拓展,向末端延伸,举行了一系列互动性、沉浸式、体验式的群众性宣传活动,持续夯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的群众基础,有效地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9月1日,全市第23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青岛音乐厅启动,奋楫扬帆新征程。活动开展以来,市南区深化载体创新,广泛开展特色活动。举办了以“籽籽同心 花开市南”民族工作汇报演出,各族群众同台唱响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主旋律;邀请知名学者为全区领导干部进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授课,党建引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更加坚定;举办1957年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拍摄《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时代使命》专题片,全面阐释历史经验和贡献;组织开展 “红石榴”主题的剪纸、编织、绘画等形式的文创作品活动,创作文创作品100余件,先后走进街道、社区、园区、场馆、楼宇等巡回展览,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和载体。
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入心入脑,市南区开通“丹若之星”栏目,推送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模范个人先进事迹10余期,唱响市南区各族群众团结进步主旋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市南故事;开展以“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民族团结第一课”和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不断激发各族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团结意识,浸润学生心灵;开展“互观互学互鉴”活动2场次,将示范单位与培训对象结成互助对子,促进创建工作提效升级;充分发挥各级社团组织作用,金门路街道的“4S”、八大关街道的“帮到家”等11支“红石榴”便民服务队,开展进社区、进小区、进家庭服务活动20余场次,为各民族群众提供针对性更强、更优更全的服务;培育载体,打造教育实践基地。在青岛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教、研、产、创”一体化平台,开展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20余场次。
下一步,市南区将继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民族团结政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