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二十一世纪新兴的一个分支学科,本质是构建一个区别于自然生命的人造生命。通过规模化的改造细胞,使其生产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如同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细胞工厂。我国的合成生物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地方各地也在加紧布局合成生物新赛道,深圳、上海已经成为国内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地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合成生物学的支持政策,包括北京、深圳、上海等。今年七月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 《三部委关于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 年)的通知》中也将生物制造作为着重培育壮大的新增长点。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学研究所联合编撰的《未来产业创新的前沿领域》也将合成生物学列为了未来产业创新的五大前沿领域之一。有数据显示,合成生物学将在未来5-10年呈现高速增长,合成生物学将成为千亿赛道。
为帮助广大科研用户更深入的了解合成生物学的先进及应用进展,仪器信息网特于10月10日-11日筹办了“合成生物学先进技术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本次网络会议有以下两个特点:主题设置独特,区别于以往的合成生物学线下会议,本次网络会议将关注点聚焦在上、中游方向,专家们将与我们分享先进的、前沿的使能技术及研究进展,以及菌株改造、筛选等合成生物学技术;专家阵容强大。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作为北京市内合成生物学重点落地研究团队,承担了北京市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于2020年成功举办了合成生物学前沿论坛。
袁其朋作为当次论坛的主持人,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市百名领军人才,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高纯天然产物规模制备及活性研究。近年来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企业合作等项目。中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分会副理事长等。《合成生物学》副主编,Synthetic Biology and Engineering,Bioresource and Bioprocessing,Advanced Biosystems News、Bioprocess、《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刊物编委。受仪器信息网邀请,将于10月10日在“合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上进行名为《高效细胞工厂构建及产业应用》的报告分享。(点击报名参会)
田平芳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访问学者,美国佐治亚大学(UGA)高级研究学者。
他的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其他省市和企业课题10多项,参与课题多项;发表SCI和核心刊物文章150多篇,授权专利16项;开展基因组编辑及3-羟基丙酸、1,3-丙二醇、吡咯喹啉醌、阿克拉霉素等化学品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研究;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多名;研发的生物农药已在全国范围推广;担任Nature Comm, Metab Eng, Appl Envir Microbiol, Biotechnol Adv, Appl Microb Biotechnol等30多个SCI刊物审稿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受仪器信息网邀请,将于10月10 日在“合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上进行名为《优化“启动子-RNA聚合酶”以实现目标产物的高产》的报告分享。(点击报名参会)
深圳:在政府层面,深圳市是目前国内发布合成生物学相关政策最多的地区,其中《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是国家首个完全针对合成生物学的政策。
合成生物学科研实力雄厚,相关合成生物学研究院所共四所,其中以 2019 年成立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合成院)为代表,由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深圳合成院是亚洲合成生物学协会(ASBA)总部、国际合成生物设施联盟(GBA)发起方之一,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联盟、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等也都挂靠于该院。深圳合成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学院还联合发起中国首个合成生物学竞赛,牵头举办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国地区交流会(CCiC),源源不断为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交叉学科培养后备生力军。其中田志刚院士为合成免疫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国屏院士为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名誉中心主任。
其中,罗小舟作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合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森瑞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同时,也是深圳市微生物药物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优青,广东省杰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专家,任《合成生物学》 编委。
他主要聚焦于合成生物学领域中生命体内生物化学过程相关研究,主要结合遗传密码扩充技术,酶的定向进化,基因挖掘和代谢工程等多种化学生物学方法,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及高通量自动化,深入研究多种不同类别的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全合成的方法,并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将研究成果转化至制药、个性化治疗、新材料等领域。受仪器信息网邀请,将于10月10 日在“合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上进行名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增加小分子结构多样性》的报告分享。(点击报名参会)
上海:作为国内合成生物学的发源地,上海市产业优势及产学研协同优势较为明显。上海合成生物学科研院所共 3个,以 2008 年成立的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代表。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以发展合成生物学理论和创新合成生物学技术为主导,建立合成生物学关键工程平台;针对我国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及面临的挑战,聚焦若干重要生物学体系,在分子、细胞和微生物菌群等层次上,实施合成生物学创制;并通过转化研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现任实验室主任为覃重军研究员,副主任为王勇研究员、杨琛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杨胜利院士。
王勇博士作为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现任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
他所在的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通过解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基于工程化的设计和建构,改进复杂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效率和其生产方式,开发天然的或非天然的复杂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申请的专利多项基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天然产物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推广,推动了行业进步。受仪器信息网邀请,将于10月11 日在“合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上进行名为《植物二萜的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报告分享。(点击报名参会)
除了上述提到的科研院所之外,国家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实验室、上海农业科学院合成生物学实验室等也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发展基础。合成生物学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产业,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涵盖平台开发、医药、化工、能源、食品和农业等重点领域。在推动科学革命的同时,合成生物学技术正快速向实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立即报名<<<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