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立足“一老一小一困”群体,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着力发展民生保障事业,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大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老有所养——打造市南特色“养老福地”
每天上午11点,张大爷都会拎着不锈钢饭盒,来到市南区观城路49号福乐助老食堂,今天轮班的社工焦艳热情地向大爷问好。午饭是茭瓜胡萝卜炒肉、红烧茄子和红烧翅根,大爷笑呵呵地用饭盒装好。
“我们社区助老食堂已经开了三年了。”张大爷说,“平时家里就我和老伴两个人。我既要做家务,又要伺候老伴,难免会忙不过来,小区里有这个助老食堂在,可真是起了大作用了”。社区里的助老食堂缭绕着烟火气,袅袅炊烟里稳稳托起了老人们的幸福感。
市南区积极开展长者乐享助餐服务,完善“普惠+特惠”老年人助餐政策,对失能失智、经济困难老年人助餐送餐需求予以重点保障。目前全区已运营助餐机构及助餐点31处,日均服务老年人500余人,助餐机构开餐率、服务人数及订单量均居全市前列。
“今年市南区加大了对养老的投入,计划对现有的助餐机构进行适老化环境改造,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就餐环境安全性。力争年底前全区助餐点增加至40余处,比2022年数量翻一番。”市南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彭岩介绍说。
关爱老年群体、提高生活品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南区试点开展独居老人“幸福敲门”行动,探索将单一的送奶探视优化为丰富多元、分层分类的居家养老服务,在为孤寡老人、高龄独居老人送奶探视的同时提供室内清洁、保健康复、洗头理发等居家养老服务,为失能、失智、残疾、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链接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关爱老年人生活社会关注度,用兜底保障托起老人稳稳的幸福。
幼有所依——护航儿童健康成长
培土护苗,聚木成林,儿童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
市南区始终将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置于优先位置,夯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每年投资财政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经常组织多种多样的研学活动助力困境儿童成长,帮助困境儿童重塑自信。
据介绍,2022年,市南区打造了“喃喃解忧”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品牌,围绕困境儿童基本生活、照料、康复、陪伴等个性化需求,开展暖心关爱、小组活动、个案帮扶等专业化服务活动,保障困境200余人,培树“因地制宜、遍地开花”的特色子品牌10余个,推出“向善而行·圆梦微心愿”“喃喃解忧”政策宣讲、“喃喃解忧·童心看世界”未成年人关爱活动等活动40余场,惠及5000余人。2022年,“喃喃解忧”救助服务项目被评为全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2023年“喃喃解忧”救助品牌被评为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
弱有所扶——创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
近年来,市南区在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上持续用劲,用助残济贫工作的良好开展助力群众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将困难群体供养标准提高5%,进一步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在全市率先将三级智力残障人士、三级精神残障人士纳入低保“单人保”;创新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场景,提高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为640余人次提供康复训练和心理健康干预。2023年市南区被评为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市南区印发《市南区社会救助“一证办理”工作实施方案》,居民持一张身份证即可办理救助事项,简化优化办理流程;在全区设立50个社会救助工作站、50个社会救助“一门受理”服务窗口,统一受理救助申请,为困难群众办理低保救助、特困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康复救助、住房救助等救助项目,累计办理救助事项2695件,实现了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艳杰 朱楠 通讯员:姜小凡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