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路是市北区的主要道路之一,可以说是老四方的历史根脉,不仅留存了部分老四方的地理风貌,还串起了这里的历史。
说起杭州路,有几个关键词——四方小学、青岛铁中、四方河、四方村。而这几个关键词也正是杭州路的历史文化符号。
四方小学是杭州路上建起的最早的学校,始建于1920年,后于1932年在现校址重建,改名为“遵化路小学”,后又恢复原校名“四方小学”。四方小学曾是王尽美、邓恩铭、杨真等共产党人工作和战斗的地方,有着红色基因。鲁海《青岛老街故事》一书记有曾经的四方小学的校歌,里面有一句:“莘莘学子,肃肃雍雍,诚朴博爱兮,校训是崇。”小学生多生性活泼,把他们培养成严肃、公正、从容、大方的人,是挺高的标准。诚实、朴素、博爱,这些也的确是学生应具备的品质。以小见大,从四方小学的校歌可见老四方的文化底蕴。
青岛铁中成立于1925年,原为“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也称“胶济铁路中学”,隶属于胶济铁路管理局,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铁路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学校起初附设于湖南路上的铁路小学,后迁往广西路,与小学分设,并最终于1931年迁至杭州路3号。此后,学校名字经过了一系列变化,从“青岛铁路学院”“青岛扶轮中学”到“青岛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最终成为现在的“青岛第六十六中学”,彻底从铁路系统脱离。
◎青岛第六十六中学
历史是一条河流,奔腾不息。走在杭州路上,讲杭州路的历史,就不能忽略四方河。
四方河又叫杭州路河,位于杭州路西侧。早年的四方河其实称不上是条河,最多是条下雨形成的沟,雨季有排水泄洪的功能。当时,杭州路两侧地势低洼,夏天雨水多,从山上流下来的水经下四方、海云庵流向胶州湾,在海云庵处冲积出水沟。水沟在海云庵北面分开,又在南面汇合,因靠近海云庵,也称“庙沟”。过去的四方村村民雨季可以顺庙沟进入海里打鱼,因为庙沟不深,旱季也可以直接步行穿过。
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在四方村一带修建铁路和工厂,截断了庙沟的水流。为了疏浚雨季的洪水,德国人深挖两条水渠,其中一条顺着庙沟穿过胶济铁路入海。这条水渠后被加宽,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四方河。
曾经,四方河是四方村内划分上、下四方村最准确的界线。如今,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寻找四方村的踪迹已经非常困难,但并非无迹可寻。
◎四方村
四方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明朝永乐年间便有居民在此定居。村庄背靠北岭山,前依胶州湾,渔耕富庶。上四方村是四方村的发源地,滕氏家族是最早来此定居的居民。
关于“四方”这一名字的来源未有定论。有人认为,四方村是明朝抗倭时期建的第四个防御墩堡,简称“四防”;有人认为,当时人们的住宅分为东、西、南、北四间房,因而叫“四房”;还有人认为,古时这里的海边曾有个四四方方的盐田……
下四方村靠近海云庵,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青岛重要的商业中心,过去有“金东镇,银四方”的说法。位于海云庵西侧的海云街上有不少店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1990年,海云庵糖球会在海云街上举办,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民俗活动。
◎四方新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方村周边地区人口增加,出现了新的住宅和商户。1951年,青岛市政府正式设立四方区,以繁华的四方村之名命名全区,是对四方村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的肯定。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四方村最终消失,但“四方”已然超越了村名,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四方人”3个字体现了居民对身份的认同感和对居住地的归属感。2012年,随着新的市北区成立,四方区同四方村一样成为历史,但这丝毫不影响“四方”这两个字的历史价值。
如今,杭州路上立交桥飞架,杭州路河河道周边成为居民散步休闲之处,“四方”成了市北区下辖街道的名字……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老四方的故事会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