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提供绿色发展技术支持

   数字经济不断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数字技术可以灵活筛选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妥善整合生产资源,优化各类经济要素的配置效率。通常来说,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企业会不断吸纳优质资源,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将被逐渐压缩。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企业将自主或被动地提升自身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数字平台能够充分对接市场需求信息与供给信息,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而言,这将大幅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实现精准分工协作与生产,在智能物流、智能客服、库存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企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过去十年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相当于减少了约14.1亿吨标准煤的使用,减少了近3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以低碳、创新和可持续性为核心推动生产。特别是数字技术能够精确掌握生产环境的实时变化,改造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环节,最大限度减少资源使用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共享单车、在线医疗、线上办公等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有助于在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推动变革,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助推绿色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导致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存在经济增长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绿色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些发达国家在数字经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部分数字产业尚处于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中低端,数字经济驱动绿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需要抓住现存的痛点和难点,采取精准的措施。

  首先,完善发展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推动数字产业的低碳发展。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在建设大型数字基础设施时,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条件,降低数字基础设施的能耗。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能源储备和自然条件更适宜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因此可以考虑引导数字基础设施优先在中西部地区选址。在使用数字基础设施时,需要消除现存的壁垒,促进跨区域利用,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

  其次,因地制宜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使绿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应加快培育新的数字经济绿色增长极,持续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当地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研发创新,并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产业。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考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对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为数字经济助推绿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都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建立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欠发达地区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绿色发展经验。

  最后,需要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数字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些关键核心数字技术上,我国常常受制于人,因此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是释放数字经济潜力的必要途径。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优化基础学科布局,从底层解决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问题。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强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技园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数字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引导,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和成本。注重数字人才的培养,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保数字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为数字人才的才能发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不断塑造我国数字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

  数字经济助推绿色发展的前景广阔。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地区资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同时,因地制宜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让绿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此外,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培养数字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

  通过努力,数字经济将为绿色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和挑战。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环境的保护相辅相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努力。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