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旗座座矿山披上绿装

烈日炎炎,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棋盘井生态园,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看着眼前的美景,很难和煤矿联系起来。地上公园、地下采场,休闲、生产并“行”的方式让这里“绿”意更浓。

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小三角”经济圈和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地达成多项共识,将实现协同发展)地带,是一个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县域经济体。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自治区乃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鄂托克旗充分认识到棋盘井蒙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要“含金量”也要“含绿量”,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消化利用煤矸石

棋盘井生态园地下就是内蒙古裕兴矿业的采煤作业区。从2015年实施充填开采以来,这家公司已累计消化矸石300万吨,每年需要外调周边的固体废弃物60余万吨。庞大的消化能力有效解决了周边5家洗煤厂的排矸问题,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裕兴矿业总工程师孙建西介绍:“通过全负压连采连充开采方式,将采煤工艺和填充工艺科学结合起来,将煤矸石、粉煤灰等按照科学配比形成混凝土,填充到井下采空区,有效杜绝了采矿后的地面沉陷和裂纹。”

据了解,充填采用矸石、粉煤灰配比的混凝土,形成稳定的充填体,不仅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还可实现保水开采,避免破坏地下水及含水层,有效保护地下水系。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多年来的煤炭开采使鄂托克旗境内的矿山堆存有大量煤矸石,而且随着开采还在继续产生。煤矸石主要含有腐植酸、有机质、硅、钾、铁以及多种稀有元素。以前多用于发电、生产建筑材料、制取化工产品、筑路等,在农业上应用较少。围绕如何充分消化利用煤矸石,鄂托克旗也在不断探索尝试。

东辰汇通选煤及煤矸石回收再利用项目于2022年10月开工建设,同时年处理煤矸石100万吨的一期工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预计今年7月中旬投入试生产,项目同时还预留了二期建设规划。

这一项目属于东辰煤矿、华宇煤矿、巴音乌素六保煤矿经过矿产资源整合后配套的坑口型洗选排矸厂,主要通过采用土壤调理剂来改良煤矸石。煤矸石经过微生物活化后,腐植酸、有机质等有效成分明显提高,可以促进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同时,活化的煤矸石还具有优异的吸附、交换、络合性能,对土壤、大气中的污染物都有吸附性。处理后的煤矸石可广泛应用于新型肥料和土地复垦。

“经过处理改良后的煤矸石可以作为渣山绿化的种植土回用于矿山治理,在就地消化煤矸石的同时,对改善当地多石少土这一现状也是有益的,将有效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负责人马波说。

据了解,选煤及煤矸石回收再利用项目只是其中之一。东辰煤矿采煤作业中,原煤采用全封闭式气悬浮皮带输送至洗煤厂,有效避免了扬尘污染。产品煤由电动铲车装运、电动汽车运输,电动设备所用的电能又由矿区排土场设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供给,从而形成环保型产业链。

整治矿山,修复“伤疤”

如今的鄂托克旗,正在从源头转变矿区发展方式,一座座矿山披上“绿”装。仅棋盘井绿色矿山集中连片治理工程就涉及东辰、新亚等9家煤矿企业,解决棋盘井蒙西地区煤矿企业排土场治理格局分散、成效不一等现实问题。

为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鄂托克旗编制完成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方案,涉及煤矿15家、非煤矿山企业67家,总治理面积11.79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7.92平方公里。2022年,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及废弃无主矿山0.72平方公里,完成6家企业共1.25平方公里矸石堆场治理工程,已完成矿山治理面积5.54平方公里。

“目前,全旗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一家,自治区级绿色矿山49家。到2024年底前,鄂托克旗生产矿山全部完成绿色矿山建设任务,不符合要求的将逐步退出市场。”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鄂托克旗分局局长朝克说。

为有效改善矿区环境,全面加强矿区扬尘管控,鄂托克旗发布了《全面加强棋盘井蒙西地区扬尘管控的通告》,全面执行洒水降尘、封闭储料等传统措施。146家企业安装在线视频监控设备378台,矿区建设物料全封闭堆场84万平方米,并对22家露天煤矿短期内不作业的排土场平台、边坡进行苫盖,现已实施392万平方米。矿区内正常生产的22家露天煤矿、22家洗煤厂和36家非煤矿山全部推广使用抑尘剂,今年已累计投洒抑尘剂约5000吨。

此外,鄂托克旗还加快推进棋蒙地区新能源车辆替代工作,编制完成了《棋蒙地区绿色化运输规划方案(2023—2025)》,建成电动重卡充换电站5座,计划今年8月底前完成棋盘井蒙西地区1517辆短倒燃油重卡车辆替代,年内新建换电站35座, 2024年底前全部实现新能源重卡封闭运输。

持续的综合治理,使鄂托克旗取得了绿色矿山治理“量”的增加、“质”的提升,实现了矿山治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共赢”,形成了矿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矿山生态新环境。

扫码在手机端打开页面
版权声明: 转载本网站原创作品,需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得擅自修改标题。若违反本声明,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张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