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人工智能产业分会暨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简称中电互联)“联合攻关”(南京站)成果发布会举行。本次活动由中电互联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人工智能产业分会、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工业互联网分会协办。
中国电子总经理助理、中电互联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立锋表示,中电互联打造了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一系列应用示范标杆,23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24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报知识产权1143项,授权807项,申报发明专利275项,授权67项,建成重大项目63项、省部级创新平台14个、联合实验室20个,获得重要资质荣誉100余项。中电互联取得的阶段性显著成效,得益于中国电子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工信部及所属有关单位的指导帮助,得益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产学研用金各界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未来,中电互联将坚持“技术策源、联合攻关、应用推广一体化项目推进模式”,持续突破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产品“卡脖子”问题,为中国电子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核心战略科技力量,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炜表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支撑一二三产业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依托。中电互联是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企业,在“5G+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工业软件、智能装备、国防科工等领域打造了一系列示范标杆,并在多个区域和行业推广复制,实现了平台赋能。过去几年间,工联院和中电互联开展了密切合作,特别是在部分专业领域,中电互联提供了很多有益支撑。工联院期待未来与中电互联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徐金声表示,中电互联作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的重要分支和骨干成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产业分会会长单位的龙头作用,持续深耕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业务布局不断扩大、行业影响持续提升,为推动我国电子制造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中电互联紧抓产业转型新机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创新联合攻关为驱动,瞄准行业高精尖技术,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更多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示范标杆,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新生态。
会上,中国电子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制造研究院揭牌。先进制造研究院是中国电子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的分支机构,将主要面向南京“智改数转”智能制造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研究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重点技术,助力“智改数转”智能制造科技攻关能力提升的重要创新平台。
会上,中电互联分别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在苏企业中电鹏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与中科南京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研究院,中电山河数字科技(南通)有限公司与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光测工业智能装备(南京)有限公司与安徽中科电绍宸光学工程科研院有限公司,中电智能技术南京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南京康游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中电佰联通信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与无锡摩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极星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中电车联信安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江苏超电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聚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畅春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南湖实验室大数据技术中心、密科(南京)新能源光电科技研究院、华夏龙晖(北京)汽车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快速推动联合攻关成果落地应用。
会议集中发布了“超轻量级5G专网系统”“信道模拟器在车联网通信测试的应用”“微功耗甲烷气体传感器”“车载碳计量安全终端及车联网碳资产运营平台”“风切变预警激光雷达”“智能网联车5G-TBOX安全终端及车联网检测合规公共服务平台”“水资源监控装置”“基于图像分割 OCR 识别技术的智能金融尽调系统”“化工行业能碳管理与服务平台”“高精度智能PCBA视觉检测系统”等10项创新成果。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