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此京津冀开启“一核两翼”新格局。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支撑,9年来产业协同跃上了新台阶。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从2013年的6.2∶35.7∶58.1转变为2022年的4.8∶29.6∶65.6,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其中,北京产业结构呈现高精尖特征,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3.9%,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接近三成。天津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占全市制造业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7.3%,占全市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2022年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0.4∶40.2∶49.4,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作用突出。
产业转移承接向纵深推进。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京津冀产业转移加速推进,基本形成了“京津研发、河北制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空间布局。天津集中打造将综合承接平台和专业承担平台相结合的“1+16”承接体系,2022年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引进北京投资新设机构1406家,新落地重大项目318个。河北重点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截至2021年末,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1万个。
产业互补“链动”融合加速。京津冀三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分工体系,通过重点产业间互补融合,提高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融合度和稳固度,形成立足北京、辐射津冀的产业协同集聚区。北京基于研发优势,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天津基于制造优势,通过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车联网等核心产业链;河北围绕产业链现代化,谋划布局“4+4+3+N”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钢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链。通过重点产业链分工配套和联动发力,目前三地已实现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链进一步拓展、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引领全国,重点产业同频共振和互补融合让三地产业协同水平迈上新高度。
数字经济成为增长新引擎。随着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渗透交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经济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动力,助推三地初步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京津冀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占全国的10%左右。2015年至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8719.4亿元增加到17330.2亿元,占GDP比重超四成;天津计划到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55%;2021年河北数字经济规模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达34.4%。三地数字经济主导地位持续增强,并通过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数据枢纽和数字经济联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产业创新格局向更高水平迈进,三地不断拓展重点领域合作深度,初步建立了定位明确、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创新共同体。首先,深化金融协同发展,建立京津冀投融资协同共享机制,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国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其次,加快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三地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共享创新平台资源、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等组合拳,为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坚实支撑。再次,加快建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2014年以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100亿元,三地共同申报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未来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一要依靠创新驱动,聚焦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领域,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优化津冀产业链。二要重视信息技术产业,依托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京津冀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借助北京在科技创新、数字技术、高端人才上的优势,推动天津先进制造业进一步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发展,加快赋能河北传统制造业,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三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成果协同转化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金融体系。
(作者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