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峰梨苑农家乐
“天空舱”民宿内部环境
天峰山顶上的“天空舱”民宿
今年以来,隆昌市圣灯镇按照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做大工业、做强物流、美乡优城、共同富裕”总体要求和隆昌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面貌改善的决策部署,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促进乡村振兴。
精心谋划整体部署
高位推进面貌改善
“要继续有力推进,尽早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房风貌更具特色。”4月10日,在隆昌市圣灯镇,该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正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新一周的农村面貌改善工作。
自今年启动农村面貌改善工作以来,圣灯镇第一时间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办公室负责人、村(社区)书记为成员的农村面貌改善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圣灯镇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村(社区)制定村级方案并绘制规划布局图,准确把握时间节点,高效推进各项工作。
整体布局中,该镇高水平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将全镇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南部片区划为三台特色农业片区,主要发展稻渔、青花椒等特色产业;北部片区划为圣灯红色旅游片区,主要围绕“327车间”、天峰梨苑等发展文旅融合产业。
“微网格”+“积分制”
创新思路助力基层治理
“包装厂门口经常违停面包车,影响交通安全。”“收到,我办将加强巡查并督促企业整改。”日前,圣灯镇梨园村11组联户员刘荣海将巡查问题反馈至沟通群后,得到该镇党委、政府积极回应。
基层治理是农村面貌改善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为此,圣灯镇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微网格”助力基层治理,将全镇113个村(居)民小组划分成209个“微网格”,从每个“微网格”里的离职党员、退役军人、热心群众等群体中,推选出一名联户员参与到基层政策宣传、民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村级廉情监督等基层治理工作中来。
同时,为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圣灯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运行“积分制”管理,联户员每参与一项治理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积分。凭借积攒的积分,联户员可自行到镇、村(社区)兑换洗洁精、卫生纸等实用奖品。
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改善工作带来“大实惠”
“因为海拔高,以前我们喝水都要看天,井里有水就挑桶去打,没水就只能等政府送上来。通过这次改善工作,我们山上彻底通了自来水,这是我在这里生活42年来,发生的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谈及农村面貌改善带来的巨大实惠,家住海拔500多米天峰山上的村民罗南树如是说。
据悉,在改善工作中,圣灯镇在梨园村新建自来水管网8公里、加压泵4处,力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农户饮用水安全保障率达100%;谋划电力扩容项目,确保农村电网平均供电可靠率达99.8%,谋划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天然气通村覆盖率已达100%。
从改善水电气等可以看出,圣灯镇在农村面貌改善中十分注重配套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该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公共服务方面,该镇各村(社区)正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点建设,进一步合理配置政务服务资源,推进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提质增效。
基础设施方面,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建立专班,通过入户全覆盖摸排的形式,对包含厕所、厨房、庭院、彩钢棚、土坯房等方面的改造提升需求进行统计。到户项目共涉及1531户2757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49项,涵盖道路、水利、通讯、电力等。
推进产村融合发展
激活村集体经济
“推进产村融合发展,激活村集体经济,是改善工作的关键。”4月10日,站在天峰山顶的“太空舱”民宿阳台上,圣灯镇党委书记余治佑用手指向远方。放眼望去,远方群山、高楼及古宇湖风光尽收眼底。
据介绍,在产村融合发展中,圣灯镇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在5个村打造出“村集体+业主+群众”模式的村集体经济产业,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
在三台村,着力优化布局稻渔产业,通过实施日烘干能力达150吨至200吨的烘干中心、年加工能力10000吨的精米加工厂、育秧中心等项目,初步建成三台水稻良种技术示范推广及深加工基地;在梨园村,围绕黄花梨、油茶等产业及“327车间”、天峰梨苑等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圣光村,利用村集体经济项目,建成澳龙孵化基地,打造特种水产养殖项目产业;在天螺村,围绕青花椒产业,建设农副产品初加工厂及冻库等设施,折资入股到企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大桥村,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入股龙头企业,每年可分得固定分红。
此外,该镇着力优化圣灯村、天螺村青花椒产业及梨园村油茶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提升项目,引进优质业主,争创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
加大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来,我们一起把这些枯枝顺到一边去……”采访当天,记者看到圣灯镇梨园村部分党员、志愿者、热心村民身穿红马甲,清理路边杂物、打扫院坝、倾倒垃圾,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圣灯镇深入实施“六净六顺”工程,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镇级实施方案,提出“三清理、四整治、三提升”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着重对场镇、道路、院落、水域、田园、林地等开展整治。同时开展入户宣传,引导群众对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农具摆放等进行整治。
此外,该镇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千村示范工程”,新建生态处理池30余口;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完成“三格池”建设1700余口;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7个村(社区)共建170个垃圾收集点,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俊钦 文/图)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