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晓琪 曹萍 本报通讯员 周红飞
30年发展成世界最大生猪养殖企业,牧原集团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创新。2022年7月6日,河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向母校河南农业大学捐赠10亿元,共建农大牧原畜牧产业联合研究院。双方瞄准产业实际问题,整合创新资源,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更多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其实在此之前,河南农业大学和牧原集团就有良好的合作基础。”3月31日,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李明说,针对牧原集团智能化、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生产需求,双方致力于提升养猪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同时,牧原集团也为河南农业大学的同学提供了很多实习岗位、就业岗位,有不少毕业生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布局这种对接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产业研究院,是河南农业大学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学科学院形态的一个亮点。河南农业大学鹤壁玉米产业研究院、睿之享功能作物产业研究院、兰考泡桐研究院、金沃野花生产业学院、方城县中药材产业研究院……重点依托博士点学科所在学院建设“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共同体,河南农业大学各类产业研究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推动学科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耦合,打造学科支撑产业、企业助推学院、学院锻强学科的发展模式,正在奋力蹚出一条农业科技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学校立足实际、擦亮特色,除了布局产业研究院,推进学科学院重塑重构还在其他多个方面发力。”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说。
聚焦农科,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体系。对接河南省“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全产业链,优化以生命学科为基础和先导,以农科门类为主干,打造优势学科群,构建理工农文经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学校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全部与农相关,80%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点都与农相关。
打破学科与院系壁垒,实施“241”学科建设行动。以作物学、兽医学两大优势学科为引领,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四大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为重点,带动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学科建设起高原、筑高峰。
实施非均衡发展,建设“学科特区”。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配置、荣誉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作物学、兽医学两大优势学科倾斜支持,为加快实现重点突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加快学科学院重塑重构的同时,河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双院制协同育人、本硕博纵向贯通、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生良性互动”的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对涉农专业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介晓磊介绍,学校设置了绍骙实验班,打通本硕博连读通道,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实施卓越人才计划,成立了河南神农种业学院、牧原智慧养殖学院等17个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设立“牧原班”“傲农班”“正大班”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打破围墙,走出校门办大学,产业研究院贯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推广、转化落地等产学研用不同领域;聚焦“农”字,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优化学科生态体系、培养新型农学人才……河南农业大学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服务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新征程上马不停蹄、只争朝夕。
河南加快推进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做强优势学科学院、打造特色专业集群,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
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理工类、艺术类院校,着力补齐本科院校艺术、体育等类型空白和省辖市(示范区)区域空白;在12所本科高校开展“院办校”改革试点,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办学活力;优化调整专业结构,2022年撤停本专科专业点775个、新增757个,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关专业占比达20.53%。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