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周梦婷
活动中通过线上形式展示了杜荣老师的《寻访红色足迹——无人机运动与避障》
一节围绕着“机器人避障”知识点的人工智能课可以怎么上?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保利南湖小学杜荣老师想到的是《寻访红色足迹——无人机运动与避障》,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董博雯老师做出的是《聪明的避障机器人》。
董博雯老师现场上《聪明的避障机器人》
“人工智能课确实很依赖设备,现在市面上的设备非常多,更新换代也很快。但不是只有高大上的设备才能上好课,根据学校已有设备备课,让学生理解设备表现背后的原理和运行逻辑是最重要的。”3月31日,在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开展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及武汉市洪山区的首次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联合“空中教研”活动上,两位进行同课异构展示的老师说。
上完课后,马上开始教研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课一定要做到普惠,从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强调的都是立足新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武汉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信息科技教研员李媛说,硬件条件不能决定一节精彩优秀人工智能课的上限,信息科技教师一定要回归课堂,在创新中做好教研。
现场参加活动的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丁洪深有感触:“我没想到两位老师会用这两种差异较大的方式呈现这个课题,原来AI课的选题不一定来自教材,它完全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只不过一定要考虑教学设计的完成度、设计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目标的一致度,以及活动中用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难度。观课时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来设计这节课,还可以在两位老师的课的基础上做何改进。”
“信息科技学科需要老师能掌握知识架构、熟悉课堂教学,还要有很强的创新、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但目前这个学科的老师人数较少,其中年轻人占大多数,亟待成长,帮助他们拓展教研边界就很有必要。东湖高新区和洪山区在这个学科上基础相似、面临的问题相似,空中联合教研既有针对性,也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并受益。”武汉市教科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研科主任丁军说,两区已经迫不及待地约定好了下一场的主题和主场。
(来源:极目新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