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丁耀伟解读《聊城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省市两级高度重视,编制了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推动我市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攻坚突破,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聊城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深刻认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关系我市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也是服务国家、全省大局的责任所在、担当所在。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政治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4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省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要求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指引山东奋力“走在前、开新局”,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重大战略机遇。这一重大机遇与我市发展密切相关,契合我市绿色低碳发展迫切需要、契合产业转型大势所趋、契合创新发展战略理念、契合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第二,这是服务全省战略的责任担当。我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西大门,向西连接广阔中原腹地,向北毗邻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向南可直达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400公里半径内可辐射2亿多人口,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当前济郑高铁即将通车、雄商高铁开工建设,聊邯长高铁和聊城机场建设已箭在弦上,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立体化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在冀鲁豫交界地区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我市还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抓好我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中西部资源进入山东、山东产品和服务业进入中西部市场,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第三,这是实现聊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六个新聊城”的目标任务。目前看,我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发展转型压力加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乡结构、交通结构仍在深度调整,一些长期性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要素保障压力加大,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产业升级面临瓶颈制约;防范风险压力加大,化解金融风险、稳定安全形势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等等。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在重点领域加快攻坚突破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医养健康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市级创新平台。推动聊城大学与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亚军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联合共建“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搭建企业和高校院所产学研对接平台。持续开展“落实黄河战略,赋能制造业强市”“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系列产学研合作活动,加强与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合作,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引导资金项目。二是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出台《聊城市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滚动实施“千企技改”“千企转型”。深入推进链长制,突出抓好100个左右强链延链补链新建、技改重点项目。制定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实施精准式靶向招商。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千企技改”促“千企转型”。着眼构建“金字塔”型企业结构,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精准对接资本市场,支持更多优质企业挂牌上市。三是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济郑高铁年底通车,加快雄商高铁全线建设,积极推进聊邯长高铁前期工作。开工济南至东阿、济南至临清、德州至高唐高速项目,加快东阿至阳谷高速、德上高速临清连接线建设,谋划推进高唐至台前、临清至濮阳、东阿至聊城高速项目。加快聊城机场立项、可研报告等前期工作。聚力攻坚能源项目。有序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积极谋划一批风电、氢能、生物质能项目。积极推进节水型灌区创建和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力推进5G基站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推动临清兴运和冠县冠宏两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尽快上线运营。四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实施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建立全过程控制体系。推进鲁西化工无组织排放精细化管控等项目建设。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治理。对全市35条已治理完成的农村黑臭水体实行动态监管。持续开展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村庄绿化等,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推广三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开展工业绿色诊断服务,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组织节能诊断服务。推进城市排水“两清零、一提标”。五是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积极开展生态补水,提升东昌湖、东阿洛神湖、茌平金牛湖等湿地公园生态承载力。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聊城示范段建设。充分发挥黄河水量计划指标的刚性约束作用,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适时发布预警,确保全市引黄用水总量控制在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之内。实施黄河、大运河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融合项目,建设“两河明珠”国家文化公园。全力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计量测试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碳计量中心。六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全力发展预制菜产业,积极参选省级“百强企业”和“千优产品”,推动预制菜高质量发展。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扩大改造提升面积,推进整县制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地力水平,创新管护模式,夯实粮食产能。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推广“陆基圆筒”水产养殖模式,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细化生猪产能调控任务目标,推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加快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七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编制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健全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数字机关协同提升工程。深化“双全双百”工程,全面提高线下“一窗受理”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建成启用新市民服务中心,打造“聊·诚办”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市属企业重组整合,组建主业突出、板块清晰、竞争优势明显、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完善建设“聊城市招商引资项目和资源平台”。深化论坛会议招商,定期创新举办医药、农业、文旅等品牌产业论坛会议,全力邀请产业链头部企业参会,搭建聊城投资促进平台。八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实施文明风尚行动,深化移风易俗,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重点实施东阿县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中国灵芝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等项目,谋划运河三大片区、位山黄河公园、中国·高唐书画文创产业园项目建设。开展省市两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规划实施望岳湖公园一期工程,建设连接两湖生态廊道,打造水城形象集中展示区。实施一批沿黄沿运重点项目,推动曹植景区、景阳冈文化景区等优化升级,完成运河文化博物馆改造,推动文旅与交通水利、乡村振兴深度结合,实现“两园”同步建设、“两带”融合发展。九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改造提升力度,确保每县(市、区)改造不低于县域内20%的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职业教育大型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健全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全面落实“四同步”工作机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做好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做到“愿进全进”。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落户聊城。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积极推进县域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加快“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

三、夯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参照省模式,成立由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建立由市领导同志牵头的专班推进机制,坚持工程化推进、专班化运行,各县(市、区)和市属开发区健全完善相应工作机制,构建统分结合、责权明确、高效运转的协调推进体系。二是加强评估督导。构建监测、评估、督查、考核闭环工作链条,建立建设统计评价体系、目标指标体系,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检查,用好用活督查考核结果,充分发挥好激励约束作用。强化目标指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监测、总结评估,对推动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地方和部门,在资金、用地、能耗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及时深度报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亮点特色,注重发现和总结典型,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调度各方智慧和力量,用好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智库平台等智力资源,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