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处于下半场“开幕式”

  李世默

  中国经济确实在发生转折,转折点就是高质量发展

  最近这一年,国际舆论围绕中国经济产生了非常多的争论,其中也不乏来自外国媒体、智库和企业的非常悲观的看法。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在线上参加了四五个国际论坛,每当提到中国,往往都是一片“哀嚎”。在场发言的参会者中,往往只有我一个人对中国经济还是保持乐观的。

  这些负面情绪的来源,一方面当然是疫情,另一方面是中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所做出的调整,包括一些新的政策导向,比如反垄断、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这些变化常常被一些国外媒体解读为“国进民退”。

  但我不同意这些看法。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在发生转折,但正是我们近些年做出的转变,让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和优势,为今后20年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创造了新的空间,提高了我们的“天花板”。这个转折点就是党和国家所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将不再盲目追求增长,而是从众多发展模式中寻找更加创新、更加普惠、更加可持续的道路。

  价值链向上爬升的有效路径

  我们融入全球化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里,我们成了全世界的产能大国、世界工厂。我们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每年5万亿美元左右,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可以说,工业产能无论是对于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还是对于在大国竞争中的地位,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但我们同时认识到,我们的制造业附加值,也就是毛利率还是偏低的,还远不足以支撑我们国家成为全方位的发达国家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阶段,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净利润率在6%左右,而根据最近的数据,美国非金融企业的利润率要高达15%。如果把中国的整个经济比作一家公司,那么它现在的收入规模已经接近“天花板”,但利润一直处在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就不能达到它市值的潜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去提高利润率。现在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了一条价值链向上爬升的有效路径,那就是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近些年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从2012年的52.2%提升到2021年的60%以上,创新指数也上升了22位,攀升到全球第12名。我记得十年前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时刚刚推出的苹果手机背面都印着一行小字叫 Designed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设计,中国组装”。根据当时的研究,每卖出一台苹果手机,中国只能在组装环节中赚到6美元。大家都知道苹果手机有多贵,我们挣的6美元,仅占一台苹果手机物料成本的3.6%。

  如今,中国培养出一批本土零件供应商,现在中国供应商在苹果手机物料成本中占到的比例已超过25%。这是巨大的提升,希望还能继续提高。如果我们能在各行各业重复苹果手机产业链的故事,想象一下,会有多大的价值创造空间。

  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在战略层面不断强调科技自主,决心解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让西方世界感受到了非常大的“不安全感”,特别是美国。这也意味着,今后我们还将面临更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早在20年前,剑桥大学的张夏准教授写过一本叫《富国陷阱》的书。这本书里论述了一个历史现象,他对此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即先富起来的国家,它爬上去后,一脚把“梯子”踢开,千方百计阻止发展中国家复制自己的成功,不让它们爬上来。因此,高质量发展无法单单依靠全球化来实现,不能靠别人,不能靠爬在你前面的人。高质量发展更像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革新。

  中国新经济的下一个20年

  我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和体会,提出过一个想法,即“中国新经济的前后20年”。我把中国新经济分成了两个20年。第一个20年就是从2000年中国新经济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到2020年这段时间。在政府的引领下,我们国家在高速发展中创造了巨大的正外部效益,比如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物流交通的完善、信息技术的普及。依托这些红利,大量创业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成长起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企业科技创新程度,或者说“技术壁垒”,大部分都比较低。

  而中国新经济的下一个20年,在国家大战略的引导下,资本的角色是激发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力。只有以技术赋能产能,不断驱动产业升级,经济才能够实现从规模化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我国在科技领域现在受到的外部制约非常大,缺的自主核心科技能力太多了,从核心IP(知识产权)到零部件,在任何一个突破口实现自主科技创新就能为整个一个产业打开崭新的局面。这也正是今后10年、20年创业、投资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会,也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几个典型的新经济案例

  在此,跟大家分享几个典型的新经济案例,也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

  第一个是平台经济。曾经最热门的是消费互联网平台;而现在,产业平台、产业互联网逐渐兴起。它们主要聚焦对传统制造业和供应链进行数字化改造。我们曾经投资过一家公司叫百布,主要是对纺织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纺织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产业,也是一个万亿元规模的大市场,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纺织品是中国制造的。但中国的纺织供应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生产商分散在长三角、珠三角,数量有上万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比较低。百布这家公司做的是纺织行业的产业互联网,把信息不对称的上游和下游连接起来,高效配置,把实体工厂变成了“云工厂”,优化产能,降本增效。

  第二个是一个“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就是含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创业型企业。我们在2018年投资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叫“创新奇智”,他们以人工智能技术来赋能传统产业。例如,他们给一家钢铁企业建设了一套无人驾驶铁水运输机车的系统,平均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省2000多万元,提高了30%的运输效率,也大大提升了工人工作的安全性。依托中国规模庞大的产业,创新奇智过去几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成立不到四年就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第三个是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在全世界是大势所趋。在这方面,中国既具有研发能力,又具有产能优势。我们早在2007年投资了一家公司,那时还是一家初创企业叫“阳光电源”,现在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随着国家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淘汰落后产能,中国必将成为全球低碳产业的引领者。

  因此,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国经济下半场的“开幕式”中,未来10年、20年将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相信,只要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条主线,不断追求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有所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理事会理事及咨询委员会主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