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重庆要解决三大“痛点”

如何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答案是发展新能源汽车。

1月18日下午两点半,重庆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办理会在市政府会议室举行,聚焦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等,促进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今年的“一号提案”为《关于加快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由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民进重庆市委会、农工党重庆市委会、经济界别联合提出。共有8家单位现场办理,主办单位为市经济信息委,协办单位为市教委 、市人力社保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大数据发展局。

三大“痛点”:

高端人才少、关键零部件开发不足、智能网联品牌力弱

重庆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华代表主提案单位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对“一号提案”作了介绍。

黄华说,汽车产业是重庆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战略机遇期,重点支持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产销不断提“速”,智能网联汽车持续扩“容”,产业集聚发展渐趋成“群”,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快筑“网”。

但是,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研发不强,核心配套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具体来看,重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目前遇到了这三只“拦路虎”:

一是受制于高端人才培育招生名额少,人才引留比较优势不突出。在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自动驾驶、云计算、芯片等领域,创新型、高端型、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产业高层次复合人才和头部研发机构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政产学研用衔接融合机制尚不健全,创新驱动能级不高。

二是重庆本土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企,对“三电”等关键零部件开发不足。目前,本地化配套率仅30%。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供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缺少有效统筹,产业发展与应用场景、能源供应、城市规划等衔接不紧密。

三是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力较弱。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下游,单车售价和利润等与国内头部车企差距较大。

三个“药方”

提升创新链、生态链、价值链

针对发展遇到的“痛点”,“一号提案”对症开出”药方“,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一是以人才引育为根本,强化创新链。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驱动力。在引才方面,建议依托“英才计划”,重点瞄准智能网联技术、软件技术、汽车+IT+通信、汽车营销等复合型人才和产业战略发展型人才开展定向引培。推出安家补助、工作扶持、编制管理、子女入学、配偶随迁、医疗保障、创业奖励等配套支持政策。

探索建立高校、研发机构、政府、重点企业等多方合作研发基地,推广“智能网联汽车菁英人才班”模式。

建立产学研用平台,探索构建以新能源整车、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的重点实验室、龙头企业、创新中心联合研发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积极争取国家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龙头企业研发中心落户重庆,推进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引导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领域合作,融合创新。

二是以补链强链为核心,优化生态链。

引进高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着力提升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围绕关键零部件如动力电池、电机、芯片等领域,瞄准知名企业,集中重点引进,补齐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引进华为、百度、科大讯飞、地平线等,在重庆设立研发中心,提升汽车软件本土化率。

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借助四川在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和软件领域优势和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优势,推动重大项目联动招商引资,做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永川、璧山等集中连片错位规划智能网联汽车功能配套新城,打造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加快氢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快充电、充氢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售后服务、二手交易、动力电池评估检测、梯级利用、拆解回收等业态。

三是以品牌打造为抓手,提升价值链。

提升品牌影响,加快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整车生产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全面数字化、柔性化生产基地。

支持核心企业主导或参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及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特别是在通讯协议层、云端大数据、智能控制、整车操作系统等核心大方向。

支持长安、长安福特、赛力斯等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树立科技引领品牌形象,拓展元宇宙产业VR、AR、MR、AI、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开放应用场景,转变产业形象。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严薇 摄影 刘力

原标题:

一号提案办理|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 重庆要解决三只“拦路虎”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