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教育局2022年第四季度《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事项进展成效及后续措施

序号

年度任务目标

工作进展情况

存在问题

下步措施

24

聚焦科教产紧密融合,支持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实现特色化办学和 订单式培养,为助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输送更多应用型专业人才。

1、及时了解我市规上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填报近三年人才需求情况(审核通过):市中区72家、薛城区250家、峄城区123家、台儿庄区105家、山亭区70家、滕州市194家,共814家。2、已与相关学校对接,对2023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调整。2023年拟新增以锂电产业为重点优化调整的专业,增强服务枣庄产业发展能力。淘汰一批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鸡肋”专业和“休眠”专业。

3.完成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督导工作,做好枣庄市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专项督导反馈有关问题的整改。4、枣庄市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完成虚拟仿真基地基础建设和验收工作,10-11月投资193万元建设虚拟仿真建设虚拟仿真研创中心、公共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高端化工、高端装备专业实训中心以及部分虚拟仿真教学资源。5、汇总各职业学校近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产业人才以及订单班、冠名班工作等工作开展情况、经验做法。6、组织职业院校相关人员赴欣旺达等企业进行调研。7.组织全市职业院校参加2022年“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

1.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有些脱节。现行的人才使用政策、用工制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不足。

2.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有差距。

3.职业学校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推进困难。各级政府强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许多规定操作难度

1.加强校企对话交流,联合发改、工信等部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调研,组织评选枣庄市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校、企业“双向赋能”。2.深入推进职教集团建设,组织职教集团考核,督促和指导各职教集团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

3.推动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

38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顺应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配套完善提升商业、教育、 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住宅小区业委会组建率达到 70%以上。(基教)

年内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0所,已完工39所、投入使用21所,新增学位11780个。

尚有3个建设项目没有主体完工。

对未完工项目进行现场督查,指导解决影响进展的问题,确保年底完成。

64

开展“强幼重普”“强镇筑基”“强校扩优”等九大行动,加快推动枣庄学院新校区二期、枣 庄技师学院新校区、山东煤炭卫校建设,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依托市技工教育集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 一批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标杆。

1、召开2022年学前教育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视频会议,督促指导各区市教体局联合财政、发改等部门完成20所普惠性民办园认定任务;制定强镇筑基试点镇视导方案,组建专家团队,印发视导通知。

2.枣庄学院一期已交付使用,二期食堂、B1B2通过主体结构验收;产研三二次结构施工完成工程量的30%;图文信息中心地下工程累计完成工程量的90%,一层主体累计施工完成70%;体育馆一层主体施工累计完成50%。枣庄技师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完成,详规、施工图设计、地质勘察及土地征收、清表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资金缺口较大,枣发集团融资困难。二是受疫情和建筑材料短缺影响,项目建设任务较重,工期非常紧张。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行日跟踪、周调度、月总结制度,通过现场办公、督导调度、印发工作简报等方式督促任务落实,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3.开展高中学科基地评选,推荐1所农村高中参加省级评审。

4.新成立锂电职教集团、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新能源汽车职教集团,全市18所中职学校加入枣庄市技工教育集团。参加两次技工教育集团的用工对接会,其中一次是对接欣旺达和吉利欣旺达的用工对接会。

因疫情原因强镇筑基试点镇视导工作未能如期开展。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亟待完善。职教高地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各部门、学校、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超出教育领域,理应有协调机制、协调机构。学校建设上一是资金缺口较大,枣发集团融资困难。二是受疫情和建筑材料短缺影响,项目建设任务较重,工期非常紧张。

待疫情有所好转,加快推进强镇筑基试点镇视导工作。深入推进职教集团建设,组织职教集团考核,督促和指导各职教集团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学校建设上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行日跟踪、周调度、月总结制度,通过现场办公、督导调度、印发工作简报等方式督促任务落实,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