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不断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相关工作取得了一些实效,但科技金融支持高新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明作提出了强化科技金融支持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建议,他建议推进科技金融与科技型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引金融活水加速企业发展壮大,助推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明作
10家银行集聚
在高明作看来,高新区科技金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新区金融机构逐步增加,目前,高新区有10家银行,其中有5家科技支行,青岛银行科技支行为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1家小贷公司为高创小贷,1家证券公司为宏信证券。
而在开展风险补偿贷款业务方面,高新区管委与银行按照8:2比例分担风险推出“高新贷”业务,通过政府给企业增信的方式提高银行信用贷款的积极性,有效的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已累计开展46笔,累计贷款金额1.7亿元。
高新区基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高新区有私募基金共50余只,私募基金规模60亿元,引导基金对外参股13只子基金,认缴规模30亿元,投资项目74个,投资金额17亿元。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和10亿元的产业发展母基金,增加直投属性。
企业上市培育梯队初步形成,目前,高新区有四家上市公司包括软控股份、高测股份、科捷智能、伟隆阀门,一家企业盘古智能已提交证监会注册,一家企业海大生物已报青岛证监局辅导备案。十余家企业上市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37家企业入选青岛高新区企业上市“白名单”企业。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经过调研,高明作认为科技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部分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大多数创投风投机构更倾向于投资成熟期的企业。银行贷款仍为部分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因为没有抵押物等原因导致银行机构贷款支持力度不足。银行可提供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科技型企业,可供选择的信贷产品缺乏针对性。
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高新区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少,金融业态不完整,没有形成产业矩阵。高新区仅有1家证券公司,缺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没有法人金融机构。创投风投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均较小,创投基金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高明作认为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的能力不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仅有4家上市公司,与先进高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区内获得股权融资的企业占比较低、规模较小。
市级层面统筹 打造北岸金融中心
为此,高明作建议由青岛市金融局主抓,从两大方面予以高新区金融资源倾斜,逐步将高新区打造为青岛北岸金融中心。
首先加快金融机构集聚,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支撑,比如,支持商业银行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在高新区设立或转型为科技支行,提供优质的科技金融服务。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合理赋予高新区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业务权限。对科技支行实行差异化考核,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提高对高新区科技支行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
再如,加快基金业资源聚集,重点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面向国内基金机构聚集区域,开展定向招商活动,到基金聚集区走访,吸引国内外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到高新区设立或者参股基金。
此外,利用基金招商谷、凯丰国际、红岛汇金融中心等载体资源聚集各类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需要搭建融资渠道,完善科技金融平台支撑。”高明作建议,建立科技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搭建集政策体制、金融合作模式、投资体系、中介体系以及信息服务等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之间的信息不畅问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咨询、评估、融资、担保、保险、增信、风险控制等一揽子服务。定期邀请著名的创投风投机构为高新区优质的科技型企业举办“路演”等活动,推动创投风投机构对优质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同时,推动政府部门将优惠政策和措施向参与路演的企业倾斜,从而推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消息来源: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