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榆林高新区
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各入区企业: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解决制约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和重大技术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充分征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榆林高新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文件精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组织编制了2022年度高新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现就项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
(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二)重点研发科技计划项目
(三)一般科技计划项目
二、支持方式
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方式采用后补助方式。
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组织相关专家对本年度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结合专家评审意见和年度计划安排提出项目立项和研发资金额度建议。立项后20万元(包括20万元)以下的项目一次性拨付;20万元以上拨付项目首批经费的70%。项目验收结果为“验收通过”或“准予结题”的,拨付项目尾款。项目验收结果为“不通过验收”或“不予结题”的,不予拨付剩余项目款项,责令其改进完善,整改期不超一年;如终止项目或违规使用资金的退回专项补助并列入诚信黑名单三年内不予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三、申报主体及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
1.项目申报单位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必须在高新区范围内,并纳入榆林高新区火炬统计范围内。企业必须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科研诚信良好。企业必须资质优良、财务管理规范,原则上支持规模以上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R&D高投入企业、大学生创业“雏鹰计划”企业等科技型企业。所有项目必须与当地产业规划紧密结合,集中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不受理脱离产业实际的项目,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必须明确,项目的应用途径必须清晰、可查。
2.面向高新区提供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的相关单位、非营利性法人机构,并与高新区有战略合作关系的高校、科研院所;
3.高新区入区各级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及条件;
多个单位组成申报团队联合申报的,应事先签订合作协议,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各自任务分工,明确协议签署时间。严禁违规将科研任务转包、分包他人。
(二)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领导和组织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科研信用记录良好,有关条件符合具体指南要求。
1.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
2.项目负责人保证项目执行期内在职,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项目研究工作。
3.项目负责人一般应为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若为兼职人员,须提供在职单位审批同意和兼职单位聘用的有效证明,并作为项目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4.项目一经申报,原则上申报单位及负责人不得变更。
(三)申报要求
1.每个项目负责人在本年度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只能申报1项。项目负责单位申报本年度科技计划项目不得超过2项。
2.项目内容已经获得中、省、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给予重点支持;
3.如申报主体在项目资金拨付前迁出高新区,项目不再支持、资金不再拨付;
4.申报材料未按要求完整提交,或电子版信息情况与提交的证明文件不一致的,不予审核评估。
5.项目单位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1)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2)财产被接管或冻结;
(3)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在以往承担科技计划项目中有不良记录。
(四)诚信要求。
项目申报单位、项目参与单位、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在申报时须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信用承诺。项目申报单位及参与单位要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如发现信息不实,将取消项目申报资格并影响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科研信用等级。
(五)科技创新局负责组织发动和申报指导工作,并对申报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对以弄虚作假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一经核实即列入科研信用“黑名单”,取消其5年内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资格。
四、申报材料及程序
(一)申报书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2.创新点与关键技术
3.现有基础与实施条件
4.预期成果与经济、社会效益
5.考核指标
(二)申报书附件材料
1.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2.开户行许可证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3.申报单位承诺书。
4.其他相关资质证明材料。
以上申报材料需齐全,相关证明文件应将清晰可辨认的原件扫描件电子版。
(三)资料报送
所有申报项目需提交纸质申报材料一式3份,用A4规格纸张双面打印无线胶装。申报材料的第一页需附上目录,材料中各个组成部分都应在目录中有所体现。
五、申报时间
项目受理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2日――2021年7月23日。未按要求提供必要的申报材料、证明材料和逾期申报的项目,不予受理。
六、联系方式
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局。
社会发展领域 联系人: 杜贵东 18220298181
产学研合作 联系人: 石竞文 19815229968
重大及工业领域联系人:雷东霞 18309120623
地址:榆林高新区创业大厦1404室
附件1:2021年度榆林高新区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榆林高新区重点研发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榆林高新区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局
2021年7月2日
附件1:
2021年度榆林高新区软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2021年度榆林高新区软科学研究工作,坚持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解决科技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为导向,以为高新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为目标,结合榆林高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重点支持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创新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安排部署对策举措,研究破解当前科技决策和管理实践中面临的复杂性、系统性难题,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方法,鼓励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和论证手段,开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时效性、前瞻性的对策研究,切实发挥软科学研究对高新区决策的智力支撑作用。
一、研究方向
1.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相关政策研究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经济结构形态演变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碳中和愿景下的经济转型成本研究;碳中和愿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进出口贸易对碳中和路径的影响研究;颠覆性能源技术和碳移除(CDR)技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和发展路线图研究;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和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障碍、技术措施、转型成本和优化路径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碳中和路径的影响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区域协同路径优化研究;开展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案例研究;碳中和与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的协同路径研究;碳中和路径下的高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碳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治理的协同路径研究;碳汇体系建设与低碳消费模式对碳中和的贡献与激励机制研究;企业碳中和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研究;综合运用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由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的碳中和路径决策系统研究。
2.增强高新区综合实力、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研究。
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研究;推动地域、区域协同创新研究;“飞地园区”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研究;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政策研究;聚焦“卡脖子”问题,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决策科学、响应快速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产业园区机构改革及薪酬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条发展支持政策研究;多部门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研究;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开放共享政策研究;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路径研究;国家高新区火炬统计研究;新时代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和组织机制设计研究;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高研发强度研究;促进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相关课题研究;支持大中小企业于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体制机制研究;支持科研和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政策研究;落实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措施问题及对策研究。
4.科技资源配置管理改革研究。
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战略研究;“揭榜挂帅”“赛马制”“专家领衔制”研究 ;开展科技计划专项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研究;新形势下科技计划指南发布机制和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科技专项资金预算绩效分类管理规范研究;科技计划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试点等方向的研究;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相关问题研究;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路径与治理机制研究。
5.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激励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研究。
围绕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研究;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研究;科研人员分类评价制度改革研究;人才数据库搭建等方向的研究;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与保护科研人员技术权益研究;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和举措研究;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政策研究;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建设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设计与机制创新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的机制与模式研究;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研究;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的路径与对策等方向的研究。
6.打造“双创升级版”研究。
开展创新创业环境对策优化研究;孵化建设运营、专业能力提升和考核评估研究;异地孵化、互联网孵化等新型孵化模式探索研究;孵化载体与投资基金融合发展研究;全链条促进创新创业生态机制优化和升级等方向的研究;畅通科研人员到创新型企业家路径研究;“创业大街”建设路径研究;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双创”平台、“双创”赛事等支 持政策研究;生态环境治理有关问题研究;开展包括研发设计、创孵化业、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公务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科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与路径等方向的研究。
7.促进科技创新财税及金融研究。
财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研究;财政科技投入与效益研究;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的联动机制研究;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机制、模式与策略等方向的研究。
8.共建共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研究。
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贯通省、市(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推动“政产学研金用”有机结合政策研究;建设成果转化“加速器”,引导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 作用,构建竞争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机制研究;建设两链融合“促进器”,解决产业链“痛点”,打通创新链“堵点”对策研究;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秦创原平台研究;高新区企业共建共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路径;共建共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风险及其防控;共建共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所需的机制创新和政策保障研究。
二、申报要求
1.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立足榆林高新区实际情况,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有相关研究方向的预研和积累,注重研究的前瞻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2.申请人需熟悉榆林高新区实际情况,具备与项目内容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研究基础,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科研信用。有不良科研诚信记录的个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计划项目。
3.优先支持已建软科学研究基地所属研究人员申报,优先支持有明确数据来源、研究样本、调研对象,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为高新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价值和科学依据的研究选题。
4.软科学项目是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对策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示范,以及教学方法、临床治疗方法、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研究,以及研发(应用)平台建设等方向不属于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范围,请注意项目申报类别。
三、支持额度
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支持额度原则上为2-5万元,重点项目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研究时限不超过12个月。
四、联系咨询
联系人:雷东霞 联系电话:0912-2399631
附件2:
榆林高新区重点研发科技计划项目
申报指南
一、项目类别
(一) 煤炭能源绿色低碳开发
1.煤矿通风瓦斯(矿井乏风)催化减排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煤矿通风瓦斯因气量大、浓度低,利用技术难度大,放空现象严重,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此外,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将甲烷高效转化为CO2既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可以实现甲烷的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项目旨在开发高效煤矿通风瓦斯(矿井乏风)催化减排技术,通过高活性和水热稳定性甲烷燃烧催化剂开发,构建低浓甲烷流向变换通风瓦斯转化和热量回收利用技术以及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完成100m3/h-200m3/h通风瓦斯催化减排技术的集成示范。研究成果将在改善我国通风瓦斯利用现状,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考核指标:催化剂在空速为10000-20000h-1时,完成1000小时性测试,甲烷转化率在90%以上;完成处理量为100m3/h-200m3/h的通风瓦斯气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工业示范。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2.基于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综放开采煤矸流动放落时效判别技术及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综放开采是实现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途径,复杂采场环境中煤矸混合流动放落机理不清,严重制约综放开采时放煤过程的精准控制及开采效率与安全性。项目引入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兼顾煤矸放落过程影像快准识别方法,旨在构建并推进煤矸混合介质放落控制体系发展,获取数字化表征煤矸分界面形态全过程参量,阐释放落过程煤矸分界面数字形态与放落影像特征参数映射关系,分析综放支架放煤机构开口度与放煤量间量化关系,精准测量放煤机构放收状态,研发成套系统,精准辨识综放支架放煤机构放煤状态。
考核指标:基于自主决策思维的综放开采优势放煤动作时效判别方法与技术;煤矸识别体积误差<3%。系统连续处理数据时长>300min。硬件设备满足煤矿煤安标准。
申报条件:研究院平台产学研专家领衔示范项目,高校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3.黄河流域煤火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与阻控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榆林黄河流域采空区煤自燃的社会灾害问题,通过分析浅埋煤层自燃对地表土壤及植被等生态环境参数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其在时空维度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判指标体系;建立采空区地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的阻控机制。
考核指标:提出煤火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评价方法与阻控机制,形成研究报告1份,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申请专利不少于1项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 煤化工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4.煤化工固废制备沥青改性剂的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以煤间接液化残渣载体为研究对象,确定煤间接 液化残渣载体及不同高聚物合成道路沥青专用改性剂的最佳工艺参数。阐明添加剂与改性后沥青的匹配关系,对专用改性剂改性沥青进行 PG 分级评价分析。提出煤间接液化残渣制备道路沥青改性剂相关技术标准,与印尼布敦岩沥青(BMA)及美国犹太州北美岩沥青(Gilsonite)改性沥青路用进行对比。
考核指标:建设一套10吨/日的煤间接液化残渣制备道路沥 青改性剂装置;普通 90 号沥青添加 10%改性剂后,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大于 10000 次/mm;冻融强度比大于 90%,申请专利 1-3 项。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5.煤化工高盐水分盐制酸碱资源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煤化工高盐水蒸发结晶处理成本高、结晶杂盐属于危废处置困难的问题,开展纳滤分盐、分压反渗透高倍浓缩及双极膜制酸碱工艺的中试试验研究,在解决煤化工高盐水和结晶盐处置成本高等问题的同时,将项目所产酸碱回用到污水厂的日常生产当中,实现对废水和结晶盐等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促进煤化工静脉产业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煤化工产业“碳达峰”目标和榆林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考核指标:研发煤化工高盐水分盐制酸碱的技术工艺包1个,形成中试试验报告1份,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申请国家专利不少于2项。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6.高浓度水煤浆的气化系统优化升级
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提浓提产、降耗增效为出发点,系统性的解决高浓度水煤浆在雾化、气化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在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充分挖掘煤浆提浓所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为针对中煤陕西公司煤浆提浓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高浓度水煤浆制备系统的优化研究,提高煤浆制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浓度水煤浆气化系统的优化研究,针对气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灰渣残碳升高,排渣管磨损等问题。
考核指标:高浓度水煤浆制备系统优化解决方案及产品;开发出细磨机及超细磨机的高效球浆分离装置;研制出煤浆浓度在线监测仪;煤浆管线优化整改方案;煤浆制备系统操作及检维修规程;研究延长烧嘴使用寿命方法,通过对现有烧嘴的改造,使烧嘴寿命延长30%-50%;研制新型低氧煤比高效雾化喷嘴,研制四通道烧嘴,强化煤浆雾化效果,提升高浓度水煤浆的碳转化率1-2个百分点;气化炉渣口寿命提升的技术改进和实施;气化炉系统优化等问题,包括渣口、激冷及灰水等系统。其他气化系统工艺优化的可行方案,例如激冷及灰水系统的优化方案报告。申请专利1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7.分形级配高浓度水煤浆制备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项目以煤矿和化工公司气化原料煤为研究对象,以“以破代磨”“整形研磨”的新型制浆理念为指导,开展理论、试验、装备研制、添加剂研发、系统集成等研究内容。开发分形级配低阶煤制高质量水煤浆成套技术,包括分形级配制浆工艺,高效细碎机、整形磨机两种核心设备,建成100t/h原煤处理规模的工业示范项目。
考核指标:通过开发出分形级配低阶煤制高质量水煤浆成套技术,包括分形级配制浆工艺,高效细碎机、整形磨机两种核心设备,建成100t/h原煤处理规模的工业示范项目,达到以下3条指标:(1)煤浆浓度到达65%~68%,与单棒磨机制浆工艺相比,煤浆浓度提高4个百分点;(2)煤浆粘度≤1200mPa・s,粒度、流动性及稳定性均满足气化要求;(3)与第三代制浆工艺技术相比,分形级配高浓度制浆工艺的投资概算降低20~35%左右,运行成本降低15~25%左右。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8.脱甲烷塔尾气有效组分回收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项目以烯烃分离装置脱甲烷塔尾气综合利用方法为研究对象,开展尾气组分收集及分析、有效组分分离及利用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过程模拟、核心装备研究、系统集成等研究内容。开发出适合甲醇制烯烃装置的甲烷尾气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形成可以工程化实施的成套工艺包,开发出专用的分离设备等核心技术及相关专利。
考核指标:脱甲烷塔尾气有效组分回收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建成后处理量约为6700Nm3/h的脱甲烷塔塔顶尾气。年运行时间:≥8000h。保证装置的操作弹性:80~110%。LNG纯度:C1+C2含量≥99%,甲烷回收率:≥95%,氢气纯度:≥99.99%,其中CO含量≤5ppm,氢气回收率:≥60%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9.煤化工气化细渣/污泥改性制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气化细渣及化工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气化细渣、污泥的束缚水赋存形态及脱附规律;研究气化细渣碳赋存规律,开发气化细渣定向碳富集工艺技术;开发气化细渣、污泥改性工艺及专用设备;开发气化细渣、污泥高配比制浆技术及工艺;开发成套工艺包,建成气化细渣、污泥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考核指标:1.开发出高掺量多源煤化工固废与煤协同制浆技术并形成工艺包。2.完成气化细灰定向碳富集系统(140m3/h)、污泥改性系统(15 m3/h)及煤化工固废与煤协同制浆系统的示范工程建设。水热解聚小型实验装置、水热解聚成套技术方案设计、研究报告。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 能源化工园区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10.榆横新型煤化工灾害识别与应急决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取榆横工业园区典型煤化工企业,基于情景的动态演化推演方法,建立重大灾害风险源的识别和评估新方法。并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灾害防控应急动态决策支持体系和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煤化工事故灾害识别与应急决策技术体系,提交研究报告1份,软件登记权1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11.面向城市管理的智慧监测与事件识别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管理业务结构复杂、形式多样、覆盖人群众多等特点,利用视觉感知机理和脑认知机理,研究信息融合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视频监测与城管事件识别技术,研制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对城市信息和城管事件识别,同时实现对城市管理全局信息的智能深度、精准分析,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实时、动态的舆情预测与决策支撑,在榆林市局部区域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面向城市管理全面业务的舆情自主感知与群体交互有效率达 95%;对视频监控进行自主理解、高效识别与预测,对车辆违规停放、占道经营、垃圾乱放等事件正确识别率达 90%。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12.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智能识别及风险预警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深度学习等技术,研究工矿多维场景下的智能分析技术,针对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领域人员动作、设备运行、材料、环境等进行动态行为和物态隐患的自动识别及风险预警,实现智能化、主动化、可视化、无人化、实时性的全方位监控,做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因素的实时感知和动态预测预报。
考核指标:单路视频识别速度≥20 帧/s;智能识别行为工作>50 例;动作分析准确率大于 75%;人体检出率准确率大于90%;试点应用 1-2 例。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 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13.智慧城市三维建模无人机测绘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本项目以固定翼无人机为基础,针对传统无人机平台操作复杂,需要专业飞手操控,任务载荷与作业效率互相限制等一系列问题,本项目以自主研发的固定翼无人机为基础,通过对飞行控制系统、高精度差分系统的研究,开发出一套固定翼无人机高精度高效率航测系统,可面向测绘、植保、电力等多领域作业,实现厘米级的超高精度航拍影像,推动国内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利用无人机航测为国民经济建设做贡献。
考核指标:合同期内将创收1000万元,新增利润约80万元,新增纳税约50万元;申请核心发明专利1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3项以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以上;培养的技术人才10人,引进超过50-80人的高校实习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14.北斗与5G通信多模一体化室内外位置服务系统
研究内容:面向未来社会发展中对智能时空信息服务的紧迫需求,将北斗与5G技术深度融合,自主研发了导航定位与5G通信多模一体化室内外位置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北斗+5G一体化基站、终端、北斗+5G融合协议平台以及北斗+5G通用位置服务试验验证平台等多种系统和核心设备,旨在利用北斗全球覆盖、高精度时空基准等优点与5G超密度组网、高带宽、高速度、低时延等特性结合,解决北斗+北斗伪卫星+5G三网融合的体系架构、组合服务模式和一体化定位等问题,构建北斗+北斗伪卫星+5G的试验专网,形成"北斗+5G"室内外连续、大容量高并发实时位置服务,提供面向智能社会的新型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考核指标:首次定位时间∶ 优于1s ; 数据传输速率∶优于1Gb/s; 数据传输时延∶优于10ms; 支持并发用户量∶100万/Km2; 室内外定位精度优于1米; 定位连续可用性∶优于99.99%。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智能绿色建筑
15.超长悬挑钢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有限元软件SAP、Midas/Gen建立了大跨悬挑钢结构的分析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考虑施工缺陷影响,研究典型工况下的大悬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分析在正常设计荷载、风载和施工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力学状态和响应,寻找结构的薄弱部位,分析评价结构的安全冗余度。根据单元生死技术模拟施工过程的单元“杀死”、“漂移”和“激活”的机理,探讨结构施工过程模拟的分步建模技术。采用分阶段综合迭代法对展览馆屋面超长悬挑钢结构的关键杆件受力和变形预调值进行分析,模拟悬挑钢结构整体提升和卸载过程,提出构件安装的变形预调值,指导评估施工期结构的力学性能。根据实际施工安装方案进行施工力学仿真分析,提出合理的测点布置方案,进行超长悬挑钢结构施工过程及正常运营状态下的现场监测。对监测数据与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钢结构在安装和卸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应力和变形,实时反馈关键构件的受力状态和安全性,为施工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评价结构受力状态和安全度。
考核指标:完成复杂结构施工时变力学模拟技术;超长悬挑钢结构施工全过程监测及预警技术应用平台一套;研究报告1份,发表相关论文3篇,4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不少1项)。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新能源与精细化工
16.高含盐废水资源化利用(膜浓缩、分盐及结晶)工业化
研究内容: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高盐废水资源化利用的要求,针对项目污水处理直接运行成本高、产生的杂盐处置费用高和膜组件连续运行周期短的问题,研究优化药剂投加量,以及核心反渗透膜元件、纳滤膜元件、能量回收的国产替代、蒸发结晶技术优化实现降低项目运行成本,研究分盐工艺的应该彻底解决“危废”问题,研究项目预处理及膜运行的优化调整,实现反渗透组件清洗周期延长。
考核指标:建设一套可用于工业示范化的处理量不低于5000吨/天的高盐(盐浓度大于1%)废水资源化利用装置;降低项目膜集成工艺段运行成本10%以上;反渗透组件清洗周期大于1个月,脱盐率年衰减\xa8Q1%,通量年衰减\xa8Q3%;纳滤膜组件清洗周期大于1个月,纳滤膜分盐率年衰减\xa8Q2%,通量年衰减\xa8Q6%。
17.甲醇燃料清洁高效热力燃烧关键技术与智能化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民用甲醇采暖炉、甲醇灶具及分装式配送储罐等甲醇热力燃烧装备开展应用研究;突破甲醇燃烧雾化质量差、燃烧效率低、燃烧强度不够导致火焰温度低、燃烧噪音大等技术难关;开发出甲醇壁挂炉、甲醇灶具等热力燃烧领域装备与安全监管系统;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热力燃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研制出甲醇直流式壁挂式采暖炉、甲醇直流锅炉,热效率≥97%以上,烟气二氧化硫排放<15mg/m3,氮氧化物<30mg/m3,林格曼黑度0级;研制出甲醇民用灶具、甲醇商用灶具,具有自动点火、熄火保护装置,熄火保护时燃料应自动关闭,热效率达到≥50~55%;研制出甲醇民用灶具配套甲醇分装式常压配送储罐,实现甲醇燃料的微小流量控制;研制出甲醇热力燃烧安全监管系统(报警控制器、甲醇气体浓度探测器、温度探测器及甲醇火焰探测器)及智能化应用软硬件;申请专利2-3件,培养技术人员3-5名。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18.关于榆林及周边地区农村清洁低碳取暖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榆林及周边地区农村清洁低碳取暖模式的研究,根据当地特殊资源禀赋和环境保护要求,探索研究管道天然气到不了地方和禁止燃煤区域的清洁取暖模式,研究甲醇和太阳能光伏互补供热模式、甲醇和太阳能热水互补供热模式、甲醇和空气源热泵互补清洁供暖模式、甲醇和电互补清洁供暖模式、LPG和太阳能互补供热模式、农村房屋保温性改造等,通过各种清洁取暖模式探索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农村、具有榆林特色的清洁供暖模式,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清洁取暖方案,并进行广泛推广应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绿水青山,发展清洁低碳取暖事业提供思路和方案。
考核指标:开发出适合当地农村、具有榆林特色的清洁低碳供暖模式;农村清洁供暖CO2排放\xa8Q50%燃煤供暖CO2排放;村民取暖费用\xa8Q5元/月/平米;申请专利2-3件,培养专业技术人员2-3名。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装备制造
19.连续流微通道反应器成套装备
研究内容:设计适合于连续硝化和连续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微通道反应器。其中包括:1)传质性能。传质性能受到通道结构的设计、流速范围、停留时间分布、压力降等等因素影响。2)传热性能。微反应器是一种换热能力超强的技术装备,其换热能力受流速、温差、材质、换热介质等因素影响。3)放大的设计,实验室研发型微反应器到工业化微反应器应当保持比较好的传质、传热、停留时间一致性。4)材质和加工,设备的耐腐蚀性、密封性、耐压性、死体积应当与具体的工况相匹配。5)反应器系统化的集成,包括前端、后端、在线的处理等。
考核指标:设计完成适合于连续硝化和连续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微通道反应器,完成样机,进料规模不小于25Kg/h。完成硝化、加氢反应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反应过程及工艺的研究,并完成工艺包,组织行业专家评审,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专利≥2项。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20.重组分碳烃化合物精确分离成套装备
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渣油、焦油、润滑油、蜡、煤沥青等重组分碳烃化合物碳数精确分离的成套装置。基于榆林地区对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以及环保项目的混合物分离提纯以及杂质组分脱除需求,针对热敏性物质,传统蒸发分离设备分离难度大、易结焦、易堵塞、能耗高的缺点。研究开发一种高真空、大通道、加热快、高效率、粘度适应范围广的分离蒸馏装备。
考核指标:设计完成适合重组分碳烃化合物精确分离成套装备,完成样机,进料规模不小于300Kg/h。操作压力≤1mbar,分离温度330℃~350℃;碳数分离超过C50,精度±1个碳数,分离偏差2%以内;并完成工艺包,组织行业专家评审,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专利≥2项。
申报条件:限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资助额度
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额度每项20万元--80 万元。
三、支持年限
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期为2021年--2023年。
四、联系咨询
科技创新局:雷东霞
联系方式:0912-2399631
附件3:
榆林高新区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工业领域
1.能源化工
1.1二氧化碳甲烷化制合成天然气新型催化剂研发
1.2煤化工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1.3固定床甲醇制芳烃烯烃联产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
1.4煤基甲醇芳构化催化剂性能改进研究
1.5二甲苯异构化、苯及甲苯烷基化工艺研究与开发
1.6聚乙烯制大中空专用料及高密度专用膜料技术的研发
1.7聚丙烯专用料生产PPR管材料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
1.8抗冲击丙烯共聚产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
1.9乙烯―丁烯共聚物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示范
1.10煤制烯烃C4馏分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1.11煤焦油高效+回收及下游产品开发关键技术
1.12煤焦油加氢制碳素材料技术
1.13中低温煤焦油定向分离技术
1.14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1.15聚乙烯、聚丙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1.16甲醇燃料及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
2.工业余能回收利用
2.1镁渣、粉煤灰、气化渣等固废资源化清洁高效利用
2.2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技术
2.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生化处理与有机肥利用技术
2.4煤化工高盐水分盐制酸碱资源化技术研究
2.5高含盐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脱COD处理技术
3.新能源
3.1轻金属氢化物快速放氢反应在固体推进剂领域的应用
3.2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以及电解制氢产业链
3.3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器件关键技术开发
3.4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4.氢能
4.1分布式制氢过程中的新型低温催化剂研发
4.2高效集成式制氢反应器的研发
4.3甲醇燃料清洁高效热力燃烧关键技术与智能化应用研究
4.4醇-光-电多能互补装备及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
4.5低温、高效裂解氨气重整制备高纯氢气技术与装备
4.6兰炭废水蒸氨、浓氨、络合化、固态储氢工艺与装备
4.7重卡不锈钢(钛钢)双极板制备工艺与装备
4.8光热―催化剂协同催化二氧化碳和水制备高端化学品工艺与装备
4.9重卡膜电极催化剂、制备工艺与装备
4.10煤基混合环烷烃加氢、脱氢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5.新材料
5.1金属镁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5.2镁合金精深加工技术开发
5.3镁冶炼渣综合利用新技术开发
5.4金属镁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5.5高性能高品质镁合金铸件关键制备技术和产业化
5.6镁合金建筑模板
6.软件产业
6.1面向移动计算终端、智能设备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核心应用软件;
6.2支持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的数据分析平台和智能搜索软件;
6.3移动互联网中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软件产品;
6.4智能电网漏洞分析与安全;
6.5面向环境保护、绿色能源应用的综合监控与管理技术和产品;
7.电子信息
7.1面向产业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及应用
7.2面向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7.3面向创新型政府服务的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7.4云计算关键技术与领域应用
7.5气象灾害应急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7.6矿用防爆数字化遥控系统
7.7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与分析
7.8城市防汛排涝智能化技术
7.9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5G领域关键技术研发
7.10电子信息与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7.11疫情防控速报平台结合无人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开发
7.12无人系统应用与市场推广研究
7.13虚拟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8.装备制造
8.1工业数据采集与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8.2制造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8.3智能工厂关键技术研究
8.4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与整机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8.5基于现场物联化、信息实时采集与分析的智能车间技术及其应用示范
9.无人机
9.1无人机动力系统适应范围、可靠性与安全性研究
9.2传感器及高精度控制研究
9.3无人机智能编队及应用研究
9.4多任务协同智能无人系统
9.5大规模集群无人机多模态组网及网络化抗干扰技术
9.6城市电磁环境下民用无人机快速识别与定位技术
9.7空地一体化网络立体致密多维覆盖技术
10.轻工纺织
10.1纺织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10.2新型羊绒花式纱线及产品研发
10.3羊毛防寒服包覆填充物材料构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10.4高性能防护装备研发设计
10.5相变调温材料毛蛋白改性丙烯腈纤维的关键技术研究
二、社会发展技术领域
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创新链
1.1冠心病等重要心血管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2脑血管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3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研究
1.4消化道肿瘤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
1.5慢阻肺等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6糖尿病等重要代谢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7神经性疾病的早期诊治新技术研究
1.8孤独症等儿童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研究
1.9慢性肾脏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2.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2.1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2.2妇产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2.3儿科常见疾病诊治关键技术研究
2.4骨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2.5眼耳鼻喉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2.6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2.7皮肤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2.8地方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2.9精神心理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2.10冠心病等重要心血管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2.11脑血管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2.12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研究
2.13消化道肿瘤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
2.14慢阻肺等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2.15孤独症等儿童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研究
2.16慢性肾脏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2.17放射科数字化建设与PACS系统研究
2.18PACS系统在放射科中的应用
3.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3.1开展提高核酸检测灵敏度和缩短检测时间的新技术研究,实现新冠病毒核酸高效、精准检测;
3.2开展多病原一体化检测技术研究,实现现场快速、简便筛查
3.3临床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或抗原快速检测技术研发
3.4冷链食品和相关环境中低载量新冠病毒检测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
3.5免疫调节或抗炎药物、制剂等相关产品创制研究
4.社会安全与食品安全关键研究
4.1绿色技术及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创新
4.2安全生产、消防、自然灾害等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4.3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示范
4.4饮用水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5.文化和科技融合
5.1现代舞台成套技术集成与产品研发及应用
5.2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应用示范
5.3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文创产品研发
5.4传统文化元素创意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5.5公共文化空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5.6新基建背景下的非遗传播及传承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5.7远程个性化实时游览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5.8榆林文化旅游符号基因库数字化开发利用与应用示范
5.9面向增强现实博物馆的虚实融合显示与智能交互关 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6.现代农业
6.1水产新品种的引进及繁育技术研究
6.2特色食品工业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
6.3发酵食品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
6.4果蔬采摘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
7.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创新
7.1 饮用水源水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7.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7.3 气候变化条件下生态演变机制与应对技术研究
7.4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7.5 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污染协同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7.6 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三、产学研合作项目
(一)联合攻关项目
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负责人原则上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产学研合作项目优先支持高新区内企事业单位与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项目,在榆林高新区内有研发基地或与榆林高新区相关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单位申报的项目,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通过研究开发预期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与榆林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有关的项目。高校单独申报的项目,原则上需榆林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与榆林高新区内企业有长期合作协议,申报项目需契合榆林高新区产业发展需求。
1.能源化工领域。重点支持煤、气、油、化工、材料生产及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氢能等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金属镁及其合金冶炼工艺、粉煤干馏等工业尾气、废水综合利用新技术开发。
2.新材料及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支持高新区产业发展过程涉及的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技术。
3.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重点支持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4.高新技术领域。重点支持5G+、物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5.社会发展领域。重点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路径和治理研究;榆林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研究技术应用与示范;青少年科普教育研究;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研究;科技人才及团队建设;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建设小康社会监测体系。
(二)平台建设项目
1.科技小屋建设
2.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的建设与培育
3.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与培育
4.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设施维护与功能提升
5.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6.金融、安防、能源等领域的大数据中心建设
7.R&D统计、技术市场、成果评价、高企认定、知识产权、项目咨询等科技服务
四、资助额度
一般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额度每项不超过20 万元。
五、支持年限
一般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期限为2021年--2022年。
六、联系咨询
社会发展领域 联系人: 杜贵东 18220298181
产学研合作 联系人: 石竞文 19815229968
工业领域 联系人: 雷东霞 18309120623
受理编号:
管理类型:
项目类别:
榆林高新区重点研发
计划项目申请书
指南方向: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盖章)
项目负责人: 电子邮箱:
手机号码: 办公电话:
申请日期:
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局 制
一、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
|||||
单位地址 |
|||||
注册资本 |
注册类型 |
||||
注册时间 |
企业规模 |
||||
单位拥有研发机构状况 |
|||||
单位人员情况 |
|||||
员工人数 |
其中:直接从事研发人员数 |
占员工总数比例 |
|||
其中:本科以上研发人员数 |
占员工总数比例 |
二、项目基本情况
指南方向 |
||||
项目名称 |
||||
项目实施地点 |
||||
开始日期 |
结束日期 |
|||
项目总投资 |
其中:申请专项经费 |
|||
项目负责人 |
电子邮箱 |
|||
手机号码 |
办公电话 |
|||
合作单位信息 |
||||
序号 |
单位名称 |
单位地址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1 |
||||
2 |
三、项目概况
1、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
2、创新点与关键技术
|
3、现有基础与实施条件
|
4、预期成果与经济、社会效益
|
5、考核指标
|
四、项目人员情况
项目组人员总数 |
|||||||||||||
高级职称 |
中级职称 |
初级职称 |
其他 |
||||||||||
博士 |
硕士 |
学士 |
其他 |
||||||||||
项目负责人 |
|||||||||||||
姓名 |
出生年月 |
证件类型 |
证件号码 |
性别 |
从事专业 |
职称 |
职务 |
学历 |
所在单位 |
项目分工 |
联系方式 |
签名 |
|
项目负责人简介:
|
|||||||||||||
主要研究人员 |
|||||||||||||
姓名 |
出生年月 |
证件类型 |
证件号码 |
性别 |
从事专业 |
职称 |
职务 |
学历 |
所在单位 |
项目分工 |
联系方式 |
签名 |
|
五、项目进度计划(说明项目进度,包括实施方案、实施地点等内容)
阶段 |
开始日期 |
结束日期 |
计划完成内容 |
六、项目绩效目标
一类指标 |
二类指标 |
明细指标 |
预期绩效目标 |
产出类指标 |
知识产权 |
1.专利授权数 |
|
(1)发明专利 |
|||
(2)实用新型专利 |
|||
(3)外观设计 |
|||
2.软件著作权授权数 |
|||
3.发表论文(篇) |
|||
(1)其中SCI索引收录数 |
|||
(2)其中EI索引收录数 |
|||
(3)其他 |
|||
4.著作(部) |
|||
5.定制标准数(项) |
|||
(1)国家标准 |
|||
(2)行业标准 |
|||
(3)地方标准 |
|||
(4)企业标准 |
|||
其他成果 |
1.填补技术空白数(项) |
||
(1)国际 |
|||
(2)国家 |
|||
(3)省级 |
|||
2.获奖项数 |
|||
(1)国家 |
|||
(2)省级 |
|||
(3)地市级 |
|||
3.其他科技成果产出
|
|||
(1)新工艺(或新方法模式) |
|||
(2)新产品(含农业新品种) |
|||
(3)新材料 |
|||
(4)新装备(装置) |
|||
(5)平台/基地/示范点 |
|||
(6)中试线 |
|||
(7)生产线 |
|||
4、研究开发情况 |
|||
(1)小试 |
|||
(2)中试(样品样机) |
|||
(3)小批量 |
|||
(4)规模化生产 |
|||
人才引育 |
1.引进高层次人才 |
||
(1)博士、博士后 |
|||
(2)硕士 |
|||
2.培养高层次人才 |
|||
(1)博士、博士后 |
|||
(2)硕士 |
|||
产出化情况 |
新增产能(台/套/只等) |
||
新增产能利用率% |
|||
效果类指标 |
经济效益 |
1.新增产值(万元) |
|
2.新增销售(万元) |
|||
3.新增利润(万元) |
|||
社会效益 |
1.新增税收(万元) |
||
2.新增就业人数 |
|||
3.就业培训(人次) |
|||
4.新增产业带动情况(列举情况) |
|||
5.技术集成示范 |
|||
6.环保效益 |
|||
7.节约资源能源(列举) |
|||
其他 |
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八、附件清单
九、审核意见
申请单位意见:
项目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高新区科技局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写提纲
一、概述
1、项目提出背景
2、项目的目的、意义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3、现有的工作基础
四、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目标
2、研究与开发内容
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五、技术、经济效益、市场风险分析
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含产业化可行性)
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六、申请单位简况
1、单位简况(生产经营及科研情况、资产及经济状况等)
2、项目主要负责人简介
3、课题组组成简况
七、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步骤
1、必要支撑条件
2、组织管理的措施
3、组织实施的步骤
八、计划实施进展、预算及来源渠道
1、年度计划
2、经费预算
3、经费来源
九、其它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