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智造工业快报>政策快报>政策详情

《成都市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查看原文
解读 信息科技
发文单位: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地区:四川省 发布日期:2023-01-05
收藏此文章
政策详情


一、出台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完善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就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效组织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深化科技激励机制作出了安排部署。《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就优化技术领域布局、提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能力作出了具体规划。

  二、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1. 党的二十大报告;

2. 《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

3.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

4. 《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成委厅〔2021〕69号);

5. 《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成科字〔2022〕22号);

6. 《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成科字〔2021〕6号)。

  三、总体考虑

  贯彻国家和省、市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解决科研项目碎片化、取向不聚焦等问题,着力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资源配置高效的重点研发项目体系,主要从体系架构、功能定位、组织方式与形成机制以及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修订。

(一)聚焦全链条研发活动,优化整合研发项目体系

按照“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全链条研发活动的思路,对重点研发项目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打破当前研发项目分散在各类管理制度中的现状,通过“增设类别、调整定位、优化整合、保留提升、并入完善”5种方式,形成8类研发项目的基本架构:

一是聚焦加强基础研究、深化校企合作,增设“基础研究项目”“校企协同创新项目”。其中,“基础研究项目”为我市首次在基础研究领域设立的研发项目,是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和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的重要举措。

二是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和科技成果转化新要求,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定位调整为“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定位调整为“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三是为解决研发项目分散问题,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优化为“科技人才支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优化为“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并整合至重点研发项目体系。

四是保留“技术创新研发项目”并进一步提升其功能定位,作为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与前沿技术攻关的重要抓手。

五是将“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配套资助”并入“国家级科技项目配套资助”,完善国家项目配套资助体系。

   (二)聚焦任务导向,优化项目功能定位

紧扣国家和省市产业、技术政策和重点方向,针对研发活动各环节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按照“定位独立清晰、类别协同衔接”的思路,合理界定8类项目的功能定位:

1. 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围绕基础性科学问题、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基础研究,着力推动原始创新和源头供给,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2. 技术创新研发项目:支持面向重点产业、未来产业和城市治理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支撑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提升关键行业技术储备和带动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3. 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支持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或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培育根植性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4. 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支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备稳链补链延链功能、催生新产业(行业)或对城市治理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应用和推广示范,打造具有产业(行业)或区域带动意义的应用场景,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5. 科技人才支撑项目: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青年创客等科技人才,围绕产业建圈强链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创新研发,或以创(领)办科技型企业的方式促进创新成果在蓉落地转化。

6. 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支持在蓉创新主体联合市域外创新主体,以项目化方式开展技术研发等科技合作,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7. 校企协同创新项目:支持我市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出创新需求、先期投入经费,联合知名高校院所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等,强化校企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和产业化。

8. 国家级科技项目配套资助:支持在蓉创新主体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

(三)聚焦任务绩效,优化项目组织形成机制

紧紧围绕落实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结果、重质量转变,夯实项目预期成效对重大任务、重大工作部署的支撑引领作用,前移绩效管理关口,优化“面向任务-布局项目-评定绩效”管理机制为“面向任务-设定绩效-布局项目”,主要从项目的组织方式、指南形成机制、指南编制方式及指南具体要求四个方面作了规范。

一是在项目组织方式上“公开与定向相结合”,以公开择优为主,对战略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优势单位集中或突发、应急类项目,采取定向申报、定向委托的方式组织。

二是在指南形成机制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采取面向社会征集、部门会商、市区联动、专家论证等方式凝练指南,探索多部门(单位)“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实施项目”的机制。

三是在指南编制方式上“点、面、链相结合”,根据工作任务部署实际,既可按项目类别从“点”上编制指南,也可按技术领域从“面”上编制指南,还可按专项行动、专项工作从“链”上编制指南。

四是在指南具体要求上“规范与下放相结合”,对支持对象、项目单位及项目组人员基本条件、支持方式等共性要求严格规范,确保公平公正,同时,又将具体绩效目标、申报条件、资助额度等下放项目组织管理处室,由处室根据拟落实和支撑的具体工作任务,结合实际科学凝练设定。

(四)聚焦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完善科技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项目自筹资金可追溯制度,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先行投入,先行投入的经费作为项目单位自筹部分。

二是明确合作单位可为市域外单位,鼓励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三是明确前资助项目须设立科研助理,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发攻关。

四是鼓励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营造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环境。

四、主要内容

《办法》共四章二十二条。

第一章“总则”,明确了我市重点研发项目的定义、项目类别、支持领域及支持方式。

第二章“项目类别”,明确了基础研究项目等8类项目的功能定位、支持对象和支持标准。

第三章“组织实施与管理”,明确了项目单位、项目组人员基本条件等共性要求,项目组织的不同方式及适用范围,指南编制要求及方式等。

第四章“附则”,明确了解释机关、施行日期及政策衔接。

解读机构: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发展规划处

解读人:孔祥川

联系电话:028-61881758。

点击查看:《成都市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原文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