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智造工业快报>政策快报>政策详情

三季度通胀形势稳定促消费仍是下阶段重点

查看原文
通知 司法公安 建材
发文单位:重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发布地区:重庆市 发布日期:2022-10-18
收藏此文章
政策详情
您当前为: 游客状态 ,文中隐藏内容,仅对会员开放, 登录 后查看更多详情内容。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1553-660
政策详情

      **月**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年*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


  数据显示,*月份CPI同比上涨*.*%,环比上涨*.*%。*—*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月份PPI同比上涨*.*%,环比下降*.*%;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环比下降*.*%。*—*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

  

节日因素推动食品价格上涨

图片


  从数据来看,食品价格仍是拉动*月份CPI上涨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较多。中秋和国庆等节日因素带动了猪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价格同比涨幅明显扩大,也抵消了*月份油价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


  在食品价格中,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依旧对CPI同比上涨贡献最大。“受部分养殖户压栏惜售、消费需求季节性恢复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同比上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对本报记者分析。



  此外,受多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鲜果和鲜菜价格分别上涨**.*%和**.*%。


  尽管*月份CPI涨幅达到了年内最高,但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涨幅比上月回落*.*个百分点。


  王军表示,扣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这一涨一跌两大因素之后,核心CPI是一个明显偏低的水平。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目前整体通胀水平还是比较温和。


  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核心CPI长期处于低位,反映出内需中有效需求不足,私人部门支撑经济实现内生性强复苏有难度。


  

PPI继续回落

上下游成本压力减轻

图片


  随着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不断收紧,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不断升温,我国面对的外部通胀压力整体减轻,*月份PPI环比降幅收窄,同比涨幅继续回落。


  *月份原油、天然气、化工等产品的价格都从高位出现了新一轮回调。


  “P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受原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以及去年同期基数攀升因素影响。”王立坤分析。


  国内煤炭等行业保供稳价效果持续显现也是PPI下降的主要原因。王军认为,受到国内复工复产或供应偏紧因素的影响,虽然国内部分上游工业品有所上涨,但是针对这些价格上涨的商品保供稳价措施在产生影响,抑制了前期支撑PPI增长比较快的一些关键性商品价格涨幅。


  下一阶段PPI是否还会持续下降?张奥平分析认为,去年以来上游输入型通胀所带来的供给冲击已得到一定缓解,PPI同比在上年同期基数的影响下增速或将维持低位。此外,CPI-PPI剪刀差自*月转正后进一步走阔,体现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和,利润空间逐步恢复,但营收仍受到经济弱复苏的影响。


  王立坤表示,受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影响,预计基本金属类和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将震荡回落。综合考虑基数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四季度和明年,PPI同比涨幅为负。


  “PPI下降比较好地平衡了上下游成本的压力,使得中下游的利润状况有所改善,有助于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下一阶段更好地促进就业、促进消费,也有利于整体经济的恢复。同时也能够保证我们把注意力更好地聚焦在稳增长、扩消费方面,而不必过于担心物价走势。”王军认为。

  

未来通胀形势稳定

促消费仍是关键

图片


  “*月份国家和各地合计投放政府猪肉储备**万吨左右,单月投放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这种市场预期管理下,缓解了猪周期带来价格上涨压力。”张奥平表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预计中央储备猪肉投放频次还会有所增加,力度也将有所加大。


  “总体来看,当前以及未来通胀形势比较稳定,无需过于担心后续CPI的走势,预计CPI全年涨幅在*.*%左右,不会出现像发达经济体那样的高通胀风险。”王军认为,未来应继续关注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上涨,采取有针对性保供稳价措施,同时将政策重心放在促消费稳增长方面。


  汪浩表示,四季度稳定物价不容松懈,建议综合施策,确保工业、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保障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供给,为全年稳定物价筑牢基础。


  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特约研究员刘国海对本报记者表示,下阶段稳物价要进一步压实“菜篮子”,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完善煤炭供应链体系,强化市场预期管控,实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