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生产、园区建设、生活出行等各领域各环节,减少的是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增进的是发展的动能、民生的福祉
【现象】内蒙古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6台182米塔筒、5兆瓦风机迎风矗立、昼夜不息,叶片每旋转一圈能生产30千瓦时绿电,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接近7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点评】
所谓“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作为产业经济发展、创造社会就业的重要平台,园区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打造一批零碳园区,有利于引导产业深度降碳、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标志着我国绿色转型进程正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标准创新迈进。
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指标是“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这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的重要指标。零碳或近零碳的高标准,决定了建设这样的园区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这背后,离不开园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消耗绿色能源、应用绿色技术、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是重要路径。
实现零碳生产需要科技支撑,反过来也可以成为孕育新技术、激发“向新力”的“苗圃”。在江苏无锡,朗新科技产业园通过自主研发的“能碳大脑”平台,整合3D孪生和AI大数据分析,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灵活调配,年碳减排量相当于1000亩公园1年多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广东(阳江)绿能示范产业园,东方电缆研发的全球首根500千伏交流三芯海缆,较传统单芯方案节约用海面积30%,安装成本降低20%。向绿而行、追绿逐新,提高发展“含绿量”的过程,就是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的过程,生动证明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推进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蕴藏转型发展的辩证法。
“做减法”是为了更好“做加法”。作为省内首批创建的零碳园区之一,云南安宁产业园区坚持为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腾出发展空间,通过建链延链补链推动绿色石化、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生产、园区建设、生活出行等各领域各环节,减少的是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增进的是发展的动能、民生的福祉。
算清生态账就是算好经济账。福建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仅实现绿电自给自足,剩余电能上网销售还能带来一年400万元的收益。大兴安岭森林停伐以来,越来越好的自然生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林下种植养殖业日益红火,“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照进现实。良好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以绿色低碳发展塑造新机遇、新优势,关键在思路,在于认准了就矢志不移走下去。
从零碳园区到零碳城市,从青海首个“零碳乡村”借“光”生金到长江流域首个“零碳岛”投运,零碳理念在越来越多地方成为可见可感的生动实践。以绿色转型激活发展动能、添彩美好生活,更多动人的篇章正在起笔,更多共赢的故事正在写就。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1日 05 版)